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阻止环境继续恶化,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总量控制的原则,“十三五”规划又明确质量改善的核心。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约束下,环境效率的持续改进既是污染物减排的长效机制,又是质量改善的内在要求。因此,对环境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及监测成为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监测环境效率的运行并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首先,界定环境效率的内涵及其景气概念,系统剖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景气原理,为环境效率评价及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采用综合评价法改进环境效率表达式,测算我国内陆各省2001-2013年的环境效率水平,结合收敛性检验分析其变化趋势及时空差异;最后,借鉴经济景气分析的原理,构建环境效率景气分析指标体系,编制扩散指数及合成指数并对其进行监测预警。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效率测算表明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时间分布趋势和由东至西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2)收敛性检验得出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水平的省际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总体发散、局部收敛的趋势;(3)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的编制结果与环境效率测算结果保持一致,有效地反映和预示了我国区域环境效率的运行情况;(4)景气分析显示我国区域环境效率于2001-2013年期间运行良好,但同时也要警惕个别先行指标的不景气动向,需要通过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人力科技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等措施,以促使环境效率的持续改进和景气运行。论文的创新点可能在于:(1)采用能够衡量多种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我国各省环境效率水平,运用收敛性检验考察各区域内省际差异的趋势;(2)提出环境效率景气的概念,运用景气分析方法来捕捉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延伸出的一个崭新的评价角度;(3)通过编制扩散指数观测环境效率变化的方向,编制合成指数观测环境效率变化的幅度,完善了评价的预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