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教育及其现实可能性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化教育理论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对“最好的城邦”蓝图的描绘,构想了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并通过理论将这种抽象的道德原则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他认为,真正的善、真理一般人是无法触及到的,只有哲学家能够接触到。如果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邦是需要许许多多的善来构成,单靠辩论是不够的。如果要正确的判断生活中的善与恶,就须建立一个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在现实的事物中是无法寻得的,只有通过思辨来产生。理想国蓝图的实现,仅靠思辨之力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可使灵魂转向的技艺。哲学教育就是心灵转向的重要方式,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主要内容是“灵魂教育”,强调对护卫者的教育,重视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哲学教育是柏拉图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和政治目的自身,其指向是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其要旨是规范人的合理行为。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政治体制的结合,并以此作为他政治实践的蓝图,作为理想国的建构标准。柏拉图的哲学教育最重要作用在于使城邦和城邦中的个人实现正义、获得幸福,用教育培养“哲学王”、培养“护国者”、培养从灵魂到城邦整体和谐的理想国。柏拉图的哲学教育要求外在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追求实现内在的精神和谐,期望获得来世的灵魂不朽,这都充分说明了其哲学教育是理想化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他的这部分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他的哲学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以《理想国》的哲学教育为研究视角,从柏拉图所处时代对道德教育的诉求入手,以正义与心灵为主线展开论述,深入柏拉图的作品中,揭示柏拉图哲学教育的完整面貌,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把握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审视公民教育与城邦制度的建构,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伟大哲学家康德以其著名的“批判哲学”在德国造就了一场“康德的革命”。而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公民伦理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哲学迅速崛起。作为德国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探索思想的方法一直是哲人关心的问题。对公理法的乐观估计被由施莱尔马赫引入的“解释学循环”概念打破,这个概念以“整体-部分”的循环关系揭示了潜藏于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关键措施。提升科普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实现科普服务均等化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本文为研究中国科普
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在欧美各国迅速而广泛地发展,不仅在哲学领域内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继现象学、存在主义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在人文学科领域内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