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红楼梦》专书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发展史的角度可以将其看作是对近代汉语词汇这个大平面上的一个点的研究。清代处于近代汉语发展的后期,即将向现代汉语过渡,这一时期的汉语词汇承上启下,既有对宋元明时期汉语词汇的继承,又与现代汉语词汇关系密切,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词汇的特殊面貌。《红楼梦》作为清代前中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反映这一时期汉语词汇面貌的重要语料,通过对《红楼梦》专书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考察汉语词汇在清代前中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探寻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轨迹。我们将从词汇构成、词义聚合、新词新义、词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词形等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当代词汇学、语义学的理论与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对《红楼梦》专书词汇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把《红楼梦》专书词汇置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遵循“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既注重对《红楼梦》专书词汇这个共时平面作详细的描写与分析,又着眼于汉语词汇发展的前后历史联系,重点考察《红楼梦》词汇较之前代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注重《红楼梦》词汇反映出的清代前中期汉语词汇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关注由于小说题材、内容及描写地域所决定的《红楼梦》词汇的专书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红楼梦》专书词汇的构成,即《红楼梦》中包含了哪些类别的词,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我们主要从词的使用频率、词义内容、音节数量、通行范围、历史发展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力求全方位地展现《红楼梦》的整体词汇面貌。从词的使用频率来看,《红楼梦》词汇包括高频词与非高频词两部分,我们以《红楼梦》全书作为封闭的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综合考虑“常用性”与“体现专书词汇特性”两个因素,将50定为判定高频词的临界词频,即在全书出现50次以上的词可归入高频词,不足50次的为非高频词,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红楼梦》中共有七百二十个左右的高频词,涵盖各个词类,其中以动词和名词中的高频词数量最多。这部分高频词即《红楼梦》中最为活跃的词汇成分,它们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代前中期汉语中部分常用词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小说题材内容及作者写作习惯的影响下专书词汇的个性特点。从词的意义内容看,《红楼梦》词汇中包含了衣食住行、宗教迷信、典制礼俗、医药、节庆、艺术、建筑等意义类别的词。从词的音节数量看,《红楼梦》词汇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节词三部分,其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单音词和多音节词数量较少,对于单音词我们主要从词义角度来考察,多音词则主要关注其结构特点,双音词由于是《红楼梦》词汇的主体,在探讨词义聚合、新词新义即词形问题时都是以之为重点。从词汇发展的角度看,《红楼梦》词汇包括承前词与新词两部分,其中新词以及承前词所产生的新义由于反映了词汇的最新发展而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词的通行范围看,《红楼梦》词汇包括通语词、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等成分。除词以外,《红楼梦》中还包含了大量成语、惯用语、熟语等“语”类成分。第二章主要运用语义场理论来探讨《红楼梦》词汇的词义聚合系统。《红楼梦》所包含的词汇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它们同样是成系统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将它们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词义聚合即语义场,通过分析语义场来系统地考察《红楼梦》词汇,并希望由此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凸显《红楼梦》专书词汇的系统性,将原来混乱无序的词置于各类语义场中进行分析,考察其词义上的区别与联系;其次,突出特色语义场,以此说明在小说内容、社会历史等内外因素影响下的《红楼梦》专书词汇的特点,比如《红楼梦》中有关服装、饮食、宗教等的语义场就与小说内容联系密切;第三,更好地认识汉语词汇的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专书词汇是对其所处时代词汇面貌的生动反映,语义场体现的是共时原则,反映共时状态下的词汇系统,通过不同时期相关语义场的对比能够清晰地看到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比如《红楼梦》时代的汉语口语已接近现代汉语,通过相关语义场的比较能够直观地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词汇的发展脉络。基于此,本文将《红楼梦》专书语义场划分为名物、动作行为、性质状态、人称等四个大类,从宏观上进行描写,并对其中几十个突出体现汉语词汇发展面貌以及《红楼梦》专书词汇特色的最小语义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词汇较之前代的发展变化。首先,《红楼梦》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词,同时一部分承前词在《红楼梦》中发展出了新的义位,新词与新义的产生突出反映了《红楼梦》词汇相对于前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参考《汉语大词典》的同时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进行检索,以此来判定《红楼梦》中的新词与新义,并按照单音词与复音词相区别、不同词类相区别的原则对这批新词与新义进行了分析。新词中复音词占了绝大多数,单音词数量很少,词类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及副词等几类。其次,《红楼梦》词汇的造词法与构词法较之前代有所发展。就造词法来看,《红楼梦》中新词在造词法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a.原有概念改变了名称,往往采取把能反映概念意义的两个语素并列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式;b.把两个词分别表达的概念浓缩在一个词当中,往往采取从两个词中各取一个词素构成新词的方法;c.一个由词组表达的概念转化为由一个词来表达,采取的是提取词组中的关键语素构成新词的方法;d.比喻造词法;e.用类比或对比法造成四音节词,即把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双音结构并列在一起构成新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就构词法来看,双音复合词的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重叠式等构词方式在前代俱已出现,我们不再作重点考察,而《红楼梦》词汇中三音节词、四音节词以及四字格的结构特点则受到关注,其中三音节词的构词方式可分为五种:a.合成词素+单音节词素;b.单音节词素+合成词素;c.单音节词素+叠音词素;d.词组词素+单音节词素;e.合成词素+词缀。四音节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偏正式与AABB式两种,四字格则主要是联合结构。第三,《红楼梦》词汇的语法功能较之前代有所发展。《红楼梦》中的名词在形态上具备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含有词缀“子”、“儿”、“头”的附加式名词数量很多,应用广泛,二是末位词根类化,即多个名词含有一个相同的末位词根,从总体角度看,这一末位词根具有类化意义,即能够提示词义的类别,同时也反映出它具有超强的构词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根有“家”、“话’’、“房”、“礼”、“言”等。《红楼梦》中的名词在搭配功能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既有与前代相同的搭配,又为现代汉语开创了新的搭配,文中以“茶”、“酒”两个名词与动词的搭配方式为例进行了分析。除名词以外,《红楼梦》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也在搭配功能上有所发展。就动词来看,《红楼梦》中出现了“可有”后面跟动词的疑问句结构,句子的谓语由这些动词来担任,询问动作或事情是否发生,这种结构与“可VP”结构的功能相同,也是一种反复问句,不同的是“可VP”在此变成了“可有VP”。关于形容词搭配功能的发展,《红楼梦》在继承了前代的“可+形容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结构的同时,又多次用到“令人/我”+“可+形容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红楼梦》以前的作品中极少出现,自《红楼梦》以后使用逐渐增多。《红楼梦》的量词中出现了“个”加词缀“子”的全新搭配方式,这种用法具有口语色彩,表示的还是量词的意义,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后面不跟名词。第四章主要从异形词、同素逆序词及《红楼梦》与现代汉语同形异义词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词汇的词形问题,其中异形词是单纯的词形书写即文字问题,而同素逆序词和同形异义词则同时涉及到词形与词义两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