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新型尿素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土壤氮素转化和氮肥去向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以辛集为代表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运用静态培养系统,并结合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测定植株和土壤样品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新型尿素对N2O排放、氨挥发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追踪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肥的去向及后效,筛选出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对新型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试验表明,所有处理均在第二天达到N2O排放最高峰,其中控失尿素的N2O排放峰值最低,仅为20168.1μg N/kg/d。新型尿素及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NP)或脲酶抑制剂(HQ)的氨挥发速率均在第2天达峰值,此后缓慢降低;腐植酸尿素的挥发速率值最低,为0.58 kg/hm2/d。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三种新型尿素的N2O排放累积量显著减少了58.0%、53.5%、58.7%;氨挥发损失累积量降低了55.4%、53.1%、58.1%,但均高于尿素辅以NP或HQ。培养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量呈显著相关;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呈现极显著相关。(2)大区试验表明,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其中控失尿素的产量最高,为8758.5 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254.5 kg/hm2;腐植酸尿素在三种新型尿素中最低,为8217 kg/hm2。较普通尿素,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氮肥利用显著提高了116.3%、29.3%、28.6%;其中控失尿素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5.9%。地上部的氮素利用表现为:籽粒>秸秆,其中以控失尿素促进氮素吸收效果最为显著,其籽粒的吸收氮素值是178.5 kg/hm2,秸秆的吸收氮素值是64.5kg/hm2。15N微区试验表明,三种新型肥料中控失尿素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9025.5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943.4 kg/hm2;腐植酸尿素最低,为8212.0 kg/hm2。控失尿素的氮素吸收利用效果最为突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尿素+NP较普通尿素总氮素利用率提高了28.2%、10.8%、14.3%和3.5%。(3)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尿+NP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存在020 cm表层土中,且15N原子百分超在040 cm处占比最大,其含量均大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硝态氮在80100 cm含量累积,15N原子百分超在此处明显升高。后茬玉米成熟后测得土壤硝态氮均有所降低,普通尿素在100120 cm处明显突出,其余施氮处理020 cm积累的硝态氮量最大。总体来看,冬小麦收获后的氮肥总去向: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肥,表现为:籽粒>秸秆;但是各处理间残留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新型尿素在作物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表现较好,且对环境的污染较低;普尿与NP、HQ等配施的效果次之,但均优于普通。在新型尿素中,控失尿素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优势明显,是当地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可作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推广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