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目的是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四期CT扫描特点:包括CT值、增强强度、增强模式和中央瘢痕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线索,增加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检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月病理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患者共25名,按筛选标准剔除6名患者。收集CT相关数据,包括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增强CT值达峰时期,增强强度,中央瘢痕,是否有坏死。并与该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共30人及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共17人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T值的预测价值。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嗜酸细胞腺瘤平扫CT值平均为33.0Hu(95%CI,29.7~36.0),皮质期CT值平均为102Hu(95%CI,79.9~122.4),实质期CT值平均为120.4Hu(95%CI,98.7~140.5),排泄期CT值平均为85.9Hu(95%CI,76.9~96.8),最大CT值平均为123.2Hu(95%CI,102.0~142.6),增强强度为91.0Hu(95%CI,61.7~111.4)。其峰值多在实质期。直径>4cm的患者中央瘢痕的出现率高达80%(n=5),节段性增强反转未出现。与肾透明细胞癌比较,年龄,性别,BMI,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的CT值,最大CT值及增强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RO组和CCRCC组坏死的出现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RO组与CCRCC组最大CT值出现的时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RO组和CCRCC组中央瘢痕的出现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与肾嫌色细胞癌对比,年龄,性别,BMI,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平扫、皮质期和排泄期的CT值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坏死的出现率,四期CT扫描最大值出现的时期和增强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RO组和CRCC组实质期的C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8),ROC曲线提示临界值为117.0Hu,超过117.0Hu考虑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诊断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0.9%、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45,RO组和CRCC组最大C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7),ROC曲线提示临界值为112.5Hu,最大CT值超过112.5Hu,考虑诊断维肾嗜酸细胞腺瘤,诊断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2.7%、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18,RO组和CRCC组增强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ROC曲线提示临界值为84.0Hu,增强强度超过84.0Hu,考虑诊断维肾嗜酸细胞腺瘤,诊断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0.9%、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0。结论:四期CT扫描各期CT值大小,CT值达峰时期,中央瘢痕和坏死的出现等特征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透明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