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如何把这支队伍建设好、稳定住,并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成功,不仅是高校建设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保障。自1980年代以来,“师徒关系”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和入职培训项目中新教师支持和管理的重要形式。指导教师(师傅)被认为在青年教师的学习和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师徒关系如何影响青年教师职业成功”这一基本命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扎根理论与实证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综合运用SPSS20.0、AMOS21.0、Mplus7.0等数据分析软件,在学习理论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层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结构维度如何表征?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是否有影响?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通过对以上具体问题的探析,本文明晰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结构、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国内26所不同类型高校60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获取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结构模型,包括职业发展指导、社会心理指导以及为人处世指导三个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结果,编制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初步验证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测量量表的结构维度,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三维度结构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由职业发展指导、社会心理指导和为人处世指导三个维度构成。第二,利用自主开发的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测量量表,对国内110所普通本科高校,共计8000名青年教师的邮箱发送了问卷链接和二维码,回收了 994份问卷,其中具有师徒关系的有效问卷共598份,通过层次回归分析,验证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客观职业成功与主观职业成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技术,检验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三个维度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发展指导”维度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均没有显著影响、“社会心理指导”维度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均存在显著影响、“为人处世指导”维度仅对青年教师主观职业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第三,通过对598份数据的结构方程分析、层次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检验,深入探讨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影响青年教师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师徒关系通过促进青年教师与高校的匹配进而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主观职业成功,但是对青年教师客观职业成功的间接影响没有得到支持;(2)主动性人格在高校教师师徒关系与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之间发挥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3)主动性人格在高校教师师徒关系与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调节效应通过人-组织匹配的中介作用实现。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包括:(1)通过扎根理论建构的三维度高校教师师徒关系,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中国文化背景及高校管理情境下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行为,不仅拓展了师徒关系研究的“理论版图”,也深化了我们对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2)通过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技术,验证了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及其各维度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影响,得出相比于单一维度的职业发展指导、社会心理指导以及为人处世指导,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整体上对青年教师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影响更为显著;(3)采用结构方程技术,得出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并不能通过促进青年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匹配,进而影响青年教师的客观职业成功,揭示了人-组织匹配在师徒关系与徒弟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非一定成立,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情境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