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并比较综合医院普通科室护士和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压力来源,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以及不同应对方式下的身心健康状况。针对工作压力偏大的护士人群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评价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普通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门诊)及手术室共计29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与各科护士长沟通,统一发放调查问卷,护士自行填写,包括一般信息资料问卷、护士压力源量表(NJ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手术室护士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干预后再进行抽样调查,包括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发放调查问卷共310份,回收302份,最终合格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合格率98.3%。对手术室护士实施干预措施9个月后再次发放调查问卷75份,合格有效回收73份,有效回收合格率97.3%,具体结果如下:1.护士压力源各维度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列为:护理工作量及工作时间分配(2.56±0.74),护理专业及工作(2.37±0.63),病人护理(2.17±0.64),工作环境和资源(1.99±0.78),管理及人际关系(1.80±0.68)。管理及人际关系得分最低主要表现在:“工资及其他的社会福利低”、“工作量太大”、“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等方面。2.普通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在应对方式方面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面对压力时,护士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压力呈正相关(P<0.01)。3.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4.手术室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强迫、躯体化、敌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高于其他病房护士和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更差(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是护士出现压力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6.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示:实施干预后,手术室护士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干预后,手术室的护士压力较大者的比例由62.3%降为42.5%,应对方式消极者的比例由21.7%降为5.5%,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综合医院普通科室护士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的程度,压力的主要来源表现在工作量和时间分配方面,护理专业和工作方面,以及病人护理等方面的问题。护士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来面对工作中的压力,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会产生较大影响。手术室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较其他病房护士和常模严重,应引起护理管理者重视,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