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生态环境下,品种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本试验通过对引进的3个迷你冬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最适宜武汉地区高产栽培的迷你冬瓜品种。以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迷你冬瓜品种“春丰”为试验材料,研究武汉地区播期、密度对迷你冬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中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探讨了迷你冬瓜果实的耐贮性及栽培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为延长市场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武汉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引进的迷你冬瓜进行品比及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3个迷你冬瓜品种“春丰”、“绿仙子”及“天天好”均适合武汉地区栽培。其中爬地栽培比搭架栽培早熟,但植株易早衰,全生育期短,产量低;两种栽培方式下“绿仙子”最早熟,但延续采收期短;“春丰”早熟且延续采收期长。综合比较认为,“春丰”搭架栽培是武汉地区最好的选择。 2.春季栽培,随着播期的推迟,温度逐渐升高,迷你冬瓜生育进程不断加快,但延续采收期及全生育期缩短。而种植密度对迷你冬瓜生育进程影响较小。 3.随着播期的推迟,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抽蔓期及开花结果期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期均呈降低趋势。 4.迷你冬瓜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2011年3月13日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则与播期有关:随着播期的推迟,增加密度有提高产量的趋势。3月25日前播种,1400株/667㎡产量较高;4月6日播种则以1600株/667㎡产量最高。 5.不同播期、密度处理对迷你冬瓜品质的影响规律性不强。不同处理下果实含水量在95.1%-97.4%之间,Vc含量变化在39.2-43.8mg/100g之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15%-4.88%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迷你冬瓜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迷你冬瓜果实含水量逐渐增高,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下降;密度对迷你冬瓜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6.春秋两季和越夏长季节两种栽培模式下迷你冬瓜产量相当,但越夏长季节栽培延续采收期长,满足淡季蔬菜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效益;而春秋两季栽培需二次育苗,增加了成本,且秋季高温,迷你冬瓜苗期管理难度大。此外,长季节栽培于10月底拉秧,满足下茬蔬菜的需要;而秋季栽培于11月底拉秧,在时间上延误了下茬蔬菜的种植。 7.随着果实的发育,迷你冬瓜含水量逐渐增加,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降低。其中授粉后9d采收的嫩瓜营养价值最高,口感脆密,但不耐贮藏,3d后果实即失水萎蔫失去食用价值;充分成熟的果实虽风味上与嫩瓜差异较大,但耐贮藏,常温下贮藏100d后仍表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