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但少儿人口却经历了断崖式减少,人口增长率不断走低,社会抚养人口比重大大增加,人口红利持续缩减。同时,经济开始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跌破8%,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发生,长期依赖高储蓄、高投资等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要着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发展质量。本文在宏观经济低迷,资本增长率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少儿抚养比不断降低的背景下,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口红利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叠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综述前人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储蓄及储蓄-投资转化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据此来探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问题。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投资转化的现状与问题,对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进行详细阐述。接着,选取1991-2015年我国人口结构与储蓄-投资转化的相关数据,构造面板数据模型,从定量角度对这一影响机制的资本形成阶段、资本配置使用阶段分别进行验证:首先对变量作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类型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接着分别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变量数据作GLS估计,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地区间的差异性。由此得出本文结论。本文结论如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拉低储蓄-投资转化各阶段的效率;少儿抚养人口的减少对当前情况下储蓄投资转化两个阶段的负向影响均不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由于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同的金融观念等原因,在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人均产出、第二产业对产出贡献率、政府支出占比等三项对储蓄投资转化各阶段的影响不同,各地区更是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贯彻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梯度式延迟退休,充分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财政保障力度,深化医疗教育养老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拓宽转化渠道;促进劳动力适度流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因地制宜,优化各地区储蓄投资转化的环境建设。文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进一步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