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变迁与老年群体日常生活适应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社区养老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养老与城市社区空间形态息息相关。本研究从空间社会学视角切入,综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和西方现代都市空间研究的分析进路,结合单位制社区和老年群体的现实空间需求,抽象出“空间形态—日常生活—空间融合”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研究以赣北某一单位制社区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变迁过程中,原单位社区留守老年群体在社区日常生活适应中出现的困扰。研究发现:在原单位制社区封闭集中的物理空间和“熟人社会”、“科层社会”相交织的社会空间的复合影响下,社区中的老年群体在意义空间层面形成了舒适、便捷、稳定、依赖、自豪和满意的空间情感体验,以及高度认同、归属的空间主观认知,并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度认同归属的语言等符号化的形式表现其空间主观认知,老年群体的社区空间融合表现为高度“嵌入”的特点;街区制社区取代了单位制社区后,物理空间变为开放分散,社会空间变为“陌生人社会”和“功利化社会”相交织,意义空间也转变为不适、不便、变动、排斥、厌恶、自卑的空间情感体验,以及低认同、归属的空间主观认知,并通过低度的社会参与、人际冲突的消极回避以及低认同、归属的语言等符号化形式展现其空间主观认知,空间融合呈现出多维“脱嵌”的特点。脱嵌的空间融合使老年群体产生了空间依恋和社会区隔等主观困扰。最后,本文还基于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指出只有通过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自身多元主体的空间实践,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将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与空间的多层次维度及功能相结合,才能重塑老年群体的空间融合,提高社区养老质量,为今后城市社区养老建设提供可推行的分析和实践进路,同时为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养老提出了基于空间视角的展望。
其他文献
作为悲剧的《黄雀记》,比单纯作为小说的《黄雀记》更震慑人心。各种故事的交织,除了上演一场纠结的荒唐戏,更谱写了曲曲悲歌。本文就旨在以悲剧的三种:命运、性格,社会悲剧
<正>电视是声音和画面结合的综合艺术。电视画面、声音、字幕是电视节目的三大语言,字幕不仅仅是作为声音和画面的一种补充形式,还为电视节目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电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对“私人语言”进行了强烈的驳斥,然而我们发现维氏关于“私人语言”写作主题与其中期部分写作主题有重合之处,维氏在其中期着重讨论了“现象学语言”概念,据此,本文试图论证“现象学语言”与“私人语言”是同一种语言的两面,且这种语言的两面性将会在深层语法纵观下的语言游戏中共存。具体论述如下:1.本文首先区分了“现象学”与“现象学语言”在维氏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前者的先验性强度大于或等
面对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日益显现出来的局限性,以下问题理论研究无法回避:超小规模农户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能走多远?农业现代化能绕开农业企业化吗?农业企业化在中国真的
针对现有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出票正确性和安全性校验水平仍需提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具有计算分析功能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在智能推理过程中,结合实时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2011年始,美国各顶尖高校陆续开始提供免费开放的在线课程。短短两三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热潮
联合国自创立以来,构建和发展了一套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为核心的人权公约体系,并通过实践形成了人权思想和理论,创造了实现人权思想的论坛和机制。中国承认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时空分离而导致的情感交流缺失一直是困扰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因此,加强与完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突破“距离”的界限开发一个与学
房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我国,由于土地所有权由国家和集体享有,房屋成为私人不动产所有权的主要客体,法律对房屋所有权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私房所有权
职业承诺在国外的发展虽然只有约30年的历史,但它已成为职业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学者从多方面证实职业承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研究开始的相对较晚,但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