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浅层稠油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距克拉玛依市东北40km处。该油藏位于克~乌断裂上盘超覆尖灭带上,属断裂遮挡的单斜油藏,油藏倾向于东西向,倾角4°~9°,构造单一。油层分布在平面上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其中油藏西部边界主要受西白百断裂控制,其余受岩性控制,主要含油岩性中细砂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无活跃的边底水。油藏内油层分布较为稳定,平均沉积厚度100m,油层有效厚度5~30m,油层系数0.57。 六、九区浅层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上侏罗系齐古组。齐古组地层沉积厚度60~200m,平均100m,为一套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泥岩的河流相沉积。沉积物粒径变化较大,分选差。自上而下划分为G1、G2、G3三个砂层组,油层主要集中在G2层,G2层储层条件较好,平均空隙度30%,渗透率0.1~10μm2。油层有效厚度5~30m,中部埋深150~500m,平均含油饱和度64%,原始油层温度17℃~19.2℃。原油粘度平面差异性大,2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在2000~2000000mPa·s之间。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稠油油藏特性、原油物性和现有配套采油工艺实际,结合热化学采油技术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根据六、九区油藏特点、原油性质和现有化学乳化剂性能,优化了化学乳化剂评价技术,提出了具体的性能评价指标。在室内实验基础上,优选典型油藏特征,构造物模模型,进行不同吞吐方式和不同汽驱方式的物模研究和数模研究。依据模拟研究结果和六、九区具体生产实际,优化了热化学现场采油工艺。截止2002年12月,共现场实施化学乳化剂吞吐303井次,措施有效率65%,平均单井周期增油124.t,油汽比提高0.1;现场实施化学乳化剂段塞汽驱4井组,措施有效率100%,生产井组油汽比提高0.13。两项热化学采油技术共增产原油39427t,创产值3043.76万元,投入产出比1:4.86。热化学技术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可进行大规模现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