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经历了建设高潮,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伴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能补充博物馆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也能培养志愿精神,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博物馆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蓬勃繁荣发展。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举措,志愿服务在形成互助和谐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是加快构建和深入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因此,志愿者的素质、能力与意识与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而博物馆的激励机制是直接影响志愿者群体参与意愿、时间花费、服务延续、工作满意与留任退出的关键要素。
由于大学生具有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使其正成为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的中流砥柱。虽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水平高,体力和精力充沛,但其自我意识、发展需求与流动意愿也比较强烈。面对多元化思想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志愿者,只有充分保障其自我需求,满足其服务初衷,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志愿者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始终保持博物馆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志愿者制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需求和对组织及自身发展的满意度,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缘由,并对如何完善其激励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投入到博物馆志愿服务中,努力壮大和稳定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大学生具有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使其正成为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的中流砥柱。虽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水平高,体力和精力充沛,但其自我意识、发展需求与流动意愿也比较强烈。面对多元化思想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志愿者,只有充分保障其自我需求,满足其服务初衷,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志愿者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始终保持博物馆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志愿者制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需求和对组织及自身发展的满意度,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缘由,并对如何完善其激励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投入到博物馆志愿服务中,努力壮大和稳定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