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痛风二号方对于湿热型高尿酸血症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Tnf-α、IL-6、TGF-β1、VIP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观察痛风二号方的疗效,湿热型高尿酸血症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初步探讨痛风二号方防治湿热型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湿热高尿酸血症模型组(模型组)、别嘌醇组、痛风二号方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喂饲,在其余三组进行模型建立和药物干预的时候予等量生理盐水行灌胃、腹腔注射等相应操作。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模型组:高脂高糖饮食、白酒灌胃、200g/L蜂蜜水自由饮用,持续14天。自第八天开始,酵母膏按比例混入高脂饲料喂饲联合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制备大鼠模型;同时自第10天开始,将大鼠置入湿热环境中放置4天。痛风二号方组,别嘌醇组:造模同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模型组,自造模第八天起,灌胃及注射造模药物后6小时,分别给予大鼠痛风二号方(0.3g/kg)或别嘌醇(40mg/1kg)灌胃干预,直到第14天。观察大鼠精神、毛发、饮食、体重、大便等一般、专科情况;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炎症反应;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酸值;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β1、VIP、Tnf-α、IL-6等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皮尔逊系数行两相关变量分析等统计方法,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及专科情况: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体重增加速度较慢,饮水量增加,头部及项背部毛发偏黄、湿润及杂乱;精神状况由开始的稍显倦怠、疲乏逐渐演变为烦躁不安;部分大鼠出现腹泻,大便色黑、臭秽,稀溏。痛风二号方组干预开始至实验结束大鼠湿热症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别嘌醇组湿热状况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2)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四组均未出现明显炎症反应。镜下观察见: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小球肿大,球囊粘连,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严重者见有上皮细胞脱落。痛风二号方干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别嘌醇干预组:肾小管腔中见有蛋白等物质沉积。(3)血清尿酸指标:模型组血尿酸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药物干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痛风二号方组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别嘌醇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药物干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ELISA结果:(1)血清Tnf-α值: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痛风二号方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别嘌醇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物干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6值: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模型组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痛风二号方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别嘌醇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物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TGF-β1值:模型组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痛风二号方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醇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物干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VIP值: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痛风二号方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别嘌醇组与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物干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痛风二号方与别嘌醇对大鼠湿热型高尿酸血症防治效果显著,有降低血尿酸值的作用。(2)持续高血尿酸大鼠模型体内的确存在炎症反应,痛风二号方在降低血尿酸的同时,能降低体内Tnf-α、IL-6及TGF-β1的含量,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而且疗效优于别嘌醇。(3)大鼠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模型中,Tnf-α、IL-6、TGF-β1的含量与VIP的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痛风二号方可能提高了VIP的活性,发挥强大抗炎效应,从而抑制尿酸合成,使体内血尿酸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