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以往那种他动的、被动的阅读方式是很难达到,它强烈要求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理解性阅读教学。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把阅读的权力归还给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理解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起到引导、点拨作用,与学生交流,对话,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使教育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拓宽其人生境界,丰富其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它从“理解”这一概念入手,明确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当代含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为这一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三部分,剖析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特点,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它有四个特点:首先,它以理解为教学目的。其次,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关系。师生之间彼此人格独立,双方相互倾听和言说,敞开心灵,相互尊重、信任,在平等的交往中师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扩展,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再次,它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它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充盈。最后,它“情”“知”并重,做到做人与为学的交融,既要增长学生的知识,更要完满学生的人格。第四部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的探索。具体说来,大体分为五步。第一是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第二是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第三是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第四是对话,理解的多元融合。第五是探究,理解的价值体现。这五步并不是界限分明,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汇乃至共融的关系,它们构成螺旋式的上升结构。第五部分,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它从五个方面展开。其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灵的前提条件。其二,教师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其三,教师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引导学生我读文本,读出自我。其四,多元理解,对话交流。其五,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本文主要采用对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案例分析法,通过随堂听课、观察和师生谈话来了解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然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整理自己在实践中产生的观点,以此为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论文的可取之处在于在前人研究的理解理论基础上更注重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出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