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急性期采用不同治疗策略产生的临床结果以及中医阴阳类证分布特点,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选择择期血管内治疗或急诊血管内治疗的优缺点、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急性期中医阴阳类证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后,根据治疗策略的不同(是否采取急诊血管内治疗)将入组患者分为急诊血管内治疗+标准内科管理组(简称“急诊组”)和择期血管内治疗+标准内科管理组(简称“择期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史、酗酒史)、相关基础检查(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颅脑磁共振,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成像,DSA影像等)、中医阴阳类证的辨证分型、入组NIHSS评分、入组90天后NIHSS评分以及主要结局指标:入组后90天内脑血管事件(急诊组包括围术期神经并发症及90天随访的脑血管事件;择期组包括患者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的缺血进展/复发、围术期神经并发症及90天随访的脑血管事件)、次要结局指标:经药物治疗后的缺血进展/复发例数、围术期神经并发症例数。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总共纳入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42例,其中急诊组19例,择期组23例。入组患者女性占总人数28.57%(12/42),男性71.43%(30/42),年龄中位数为63.5(55,71.25)。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史、酗酒史)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2.在缺血类型上,TIA占总人数9.52%(4/42),脑梗死90.48%(38/42);前循环约占54.76%(23/42),后循环45.24%(19/4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从首发症状至手术时间,急诊组为0.6(0.3,2)天,择期组为24(17,31)天,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狭窄程度方面,急诊组为82.4%(73.0%,90%),择期组为75%(70%,87.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在42名患者中,共有11名(26.19%)患者出现经药物治疗后缺血进展/复发,其中急诊组5名,择期组6名,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共有7名患者出现围术期神经并发症,其中急诊组6名,择期组1名,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34)。围术期后,90天内两组患者随访均未再次出现缺血复发。在90天脑血管事件统计中,急诊组共有6名患者出现脑血管事件,择期组为7名,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入组和入组90天后NIHSS评分组内对比中,急诊组NIHSS评分较前下降(P=0.021),择期组变化不明显(P>0.05)。4.在中医阴阳类证分析中,阴类证占总数83.34%(35/42),阳类证占总人数16.66%(7/42),阴阳类证在急诊组和择期组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急性期存在较高的缺血复发/进展风险,不同研究之间复发/进展发生率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缺血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2.择期血管内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缺血复发,围术期神经并发症风险低,但等待期手术治疗间存在较高的缺血事件复发/进展发生率;3.急诊血管内治疗可以降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急性期的缺血复发/进展风险和NIHSS评分,但围术期神经并发症较高,提示急诊血管内治疗需谨慎考虑;4.急诊组与择期组两组在90天脑血管事件累计例数上无明显差异,提示急诊血管内治疗未能在预防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急性期缺血进展/复发方面显示出优越性;5.中医阴阳类证与急诊组与择期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阴阳类证的分布上,阴类证占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