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常优1号材料,通过不同基本苗试验(机插1.67万株苗/亩、3.34万株苗/亩、5.01万株苗/亩)、肥料运筹试验(基蘖肥配比不同)、机插杂交稻与机插常规稻的对比试验以及不同落谷密度、落谷方式等,研究了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氮肥吸收与利用特点以及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机插杂交稻分蘖主要发生在3/0、4/0、5/0、6/0、7/0等一次分蘖和1/3、1/4、1/5二次分蘖等中位蘖位以及少量的2/3和2/4等分蘖上,成穗率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蘖位,同时随着栽插基本苗数的增加,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都下降。同时,机插杂交稻分蘖的利用的蘖位较多,3/0、4/0、5/0、6/0、1/2、1/3、1/4、1/5等8个对产量贡献较大。通过合理的基本苗数调控高效蘖位分蘖的发生与成穗,抑制低效蘖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对分蘖的利用起到有效的作用。(2)机插常规稻在3叶1心期移栽,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3/0,普遍发生分蘖的叶龄期在第6叶抽出后半期,即移栽后新生2张叶片开始分蘖。而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2/0,比机插常规稻分蘖普遍开始发生的叶龄期要早1个出叶周期。(3)分析不同基本苗数水平下群体的总颖花量、成穗率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情况,发现亩总颖花数、成穗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和叶、鞘干物质向穗部的转运率等与基本苗数有很大关系,合理的调节基本苗数可以优化群体质量。(4)在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肥与蘖肥比为15:35(70:30)的机插水稻产量最高。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分蘖肥施用量的减少,基蘖肥利用率表现不同,以N3处理最高,总氮肥利用率表现相同,氮素转运量与转运率呈增加趋势,过多或过少的基肥与分蘖肥的施用量均影响了群体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5)在适宜的落谷密度、落谷方式条件下,通过多效唑的促进,可以形成较高秧苗素质的群体。不同落谷密度下,秧苗素质随着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落谷方式下秧苗素质不同,形成群体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