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日渐成为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其投资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立足我国证券市场,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后是否对公司融资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监管机构和公司管理层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全文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理论阐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就机构投资者、公司融资效率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本文在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融资效率的影响时,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利于制约低效率融资,从而达到提高公司融资效率。由此,将研究机构投资者与融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明确为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低效率融资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创新性地选择了测度公司低效率融资的模型。本文定量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低效率融资的平均水平进行了测度,最后就机构持股与公司融资效率的关系,从机构持股比例和机构持股时间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三个假设,以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就整体而言发展很快,其整体持股比例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但就各类机构投资者而言,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最快,长期机构投资者,如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上市公司治理,但其参与程度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依然较小,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我国机构投资者,总体上坚持了价值投资者的理念,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以社保基金表现最为突出,封闭式基金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也表现出价值投资的倾向,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但QFII未能如预期一样发挥其长期投资者的作用,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第三,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实证结果表明QFII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但这并不妨碍得到QFII持股时间越长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就越明显这一结论。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应继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特别是社保基金等典型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改善机构投资者结构;同时着力提高机构投资者自身素质、改善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和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和能力,以促使机构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发挥其对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监控作用,以制约上市公司低效率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