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性状试验研究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急剧增加,各个行业大规模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随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基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复合地基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复合地基已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仍有大量的问题期待解决。 复合地基的设计目标是如何达到桩土的承载力最大发挥,使桩土在荷载作用下达到最合理的协调程度。桩土应力比是表征桩土协调程度的一个参数,桩土应力集中系数表征了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桩间土应力减小系数描述了桩间土的应力减小程度,是复合地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如何准确的确定这些参数,通过现场的原位试验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传统复合地基的试验测量方法是利用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存在试验费用和精度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地基试验方法,是基于板壳理论的半解析半数值的数学方法再加上统计学方法,有效的将应变值转换为所需要的地基反力,该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可以较直观的得出在荷载作用下桩和桩间土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然后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地基的桩土的应力参数作理论分析了。 本文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桩和桩间土应力分布的规律;并且在不同的面积置换率、桩体模量的情况下,桩土应力比、桩体应力集中系数、桩间土应力减小系数随着荷载的变化的规律;最后分析了复合地基参数与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沉降的关系。 通过现场测试试验得到的复合地基的参数及其规律,为复合地基的设计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分析复合地基的力学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他文献
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剪力墙是最常被采用的抗侧力构件。如何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工程界十分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民用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公路、机场、铁路等领域有很大发展,被开发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因此,桩基础被使用的概率越来越高。挤土桩的施工对周边的
结构超强能提高结构在强震下的抗倒塌能力,但如果在设计中适当考虑结构超强,能降低设计地震作用,使设计出的结构更加经济合理。国外对结构超强问题研究较早,美国、新西兰等国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和大量建筑物基础隔震工程及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物基础隔震加固全过程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可行的施工方
本文提出把基础隔震技术和板柱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留板柱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原有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基础隔震技术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提高板柱结
目前本构关系的研究通常基于传统的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理论(在考虑水的影响时还结合达西定律或其修正关系);考虑较为复杂的情况是将其中土颗粒变形用粘塑性、次塑性等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处理量的剧增导致大量剩余污泥产生。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能够保证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排放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污泥产量的减少。好氧-沉淀-厌氧(oxic-settling-anaerobic,OSA)污泥原位减量工艺由于具有污泥减量效果明显、工艺简单、能耗低等特点从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于OSA工艺污泥减量内部驱动机制仍存在争议,阻碍了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以及在
盾构技术已有近190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手工盾构到后来的半机械化盾构到现在的全机械化的盾构。近三十年来,盾构工法的发展具有盾构隧道长距离化、大直径化以及盾构的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提出解决水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是建立起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健康水循环定义:在水
动力稳定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前沿课题,其失稳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求解比较困难,失稳准则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小波分析已成为当前应用数学中迅速发展的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