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国“社会化”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体育社会化”始终是以竞技体育的改革为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单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社会化的竞技体育模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本课题的研究以“丁俊晖现象”为引例,对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丁俊晖成功的案例作引子,引申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且就其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社会资金对运动员、教练员从日常吃住到训练、比赛费用的支持形式,其运动员的培养,主要来自社会力量,是一种真正的职业体育模式。在了解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根据竞技体育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研究竞技体育投资的利益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竞技体育,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大竞技体育发展资金中社会资金的比重。探究市场化、商业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预期存在的问题。合理使用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配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把国家办与社会办结合起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