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看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Kite Runner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十分畅销。其简体中文译本《追风筝的人》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并获得巨大成功。原著中有很多关于心理情感、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政治冲突等方面的刻画,其翻译过程会有意无意地涉及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不同顺应,这些顺应体现在宏观的文化及微观的语言顺应选择上。  纵观前人对译本《追风筝的人》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从译本在目标语国家的接受情况出发去系统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顺应行为。  本文借助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简体版《追风筝的人》的汉译过程,通过对其翻译过程和方法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寻找其译本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及具体有哪些因素影响译者顺应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即译者是如何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完成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翻译顺应过程。另外,作者也指出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译者顺应意识程度的凸显。  本文运用理论论证和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译者翻译过程的顺应选择,指出译者的翻译过程实质上是动态地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发现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顺应主要是通过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文体风格以及语言形成要素等方面的顺应来完成的,而翻译目的和读者反应是影响译者顺应意识凸显程度的主要两方面因素。另外,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出译者在处理异国文化差异时所遵循的翻译方法,这为日后的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提供一些借鉴;也期望本研究能够加深目标读者对《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内涵的认识和对阿富汗国家政治、文化、习俗及宗教的了解。
其他文献
致使概念在自然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抽象于客观事件,是指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使其产生位置或状态的变化。语言是概念和认知的产物。因此,语言表达概念。不同的人类语言都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应用语义范畴和原型范畴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汉英委婉语的模糊性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和研究状况,指出运用认
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其晚期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56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自首演以来,该剧作受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