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国际上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都无法忽视的难题。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投入方面一直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扶贫工作的开展,我国完成了人类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剩余贫苦地区的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且存在较大规模的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工作越往后推进任务越艰巨。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扶贫,在政策制定、扶贫项目推行方面,政府习惯于包办代替,排斥贫困人口参与互动,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自主意识和个人权利被忽视。这种惯性一方面容易导致政策设计与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偏离,另一方面会使群众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脱贫内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农民脱贫内生发展能力是根据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结合湘西州农民实际情况提出,可以理解成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主动和外界交流获取社会支持,并有效利用各项资源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发展能力。这一概念凸显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对应了精准扶贫的要义。本研究从文化素质能力、经济收入能力、参与和表达能力以及脱贫信心四个角度设计问卷,以湘西州润雅乡的农民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入户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合对当地政府扶贫工作人员的访谈,评估农民脱贫内生发展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当地农民脱贫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是由于当地农民观念落后、陈规陋习未除、扶贫理念滞后和扶贫方式缺乏创新造成的。最后从深化教育扶贫、创新扶贫项目设置、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完善健康扶贫和建设干部队伍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健全农民脱贫能生发展能力的工具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