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不振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经济迅速增长和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中,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居民消费滞后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单一性,也反映出我国居民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必将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本研究致力于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角度,解释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并从市场化和金融发展这两个方面,探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居民部门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财产收入较低——的内在原因;并且提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提升居民消费率的政策方案。本文在仔细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资金流量表的时序数据,并结合恰当的统计、计量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第一,从历史趋势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居民明显偏低。第二,居民消费率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第三,劳动收入占比、城市化程度、民营化程度对于提升居民消费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老龄化程度则能够显著降低消费率。第四,居民消费率可以分解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两个方面,两者对于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解释力基本相同;第五,居民“消费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扭曲,而再次分配的影响次之。第六,劳动报酬占比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持续下降是导致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占据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收入税负担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净福利的下降则构成了再次分配中不利于居民部门的环节。第七,市场化发展,无论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还是提升劳动力流动性,都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收入占比。第八,金融发展,特别是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致力于提升居民消费率的一整套公共政策方案。第一,从转变政府激励结构、打破国企垄断、推进政治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劳动收入占比的市场化发展战略。第二,从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完善法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金融发展战略。第三,从完善工资制度和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初次分配的政策建议。第四,从完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再次分配的政策建议。第五,从推进城市化、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完善楼市调控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其他提升居民消费率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居民消费不振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制度根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随着80后这一群体已经全部进入了适婚年龄,这一人群的离婚也越来越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我国现有离婚的专业社工介入还处于探索阶段。首先
VR技术是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现实教学问题出发,探讨VR技术的实用意义,并就VR技术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分析。
<正>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发现"右眼上泪小点新生物生长半年"为主诉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上泪小点新生物生长,伴有上泪小点流脓。曾于外院就诊,以右眼上泪小点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产妇血清、乳汁及其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A含量,指导哺乳,减少母婴传播。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和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由于其统治能力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上,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在广大汉族地区,县以下的治理则是建立自治型的乡里制度.乡里制度本
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法律儒家化"。本文通过对汉武帝、唐太宗法律儒家化法律思想的对比分析,挖掘其对我国现代法治的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设备价格的下降,通信、金融及电子商务三个领域的相互融合,使得移动支付业务成为了时下热点,目前整个移动支付市场上,
进入21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均发生了新的变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原有的能力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必须不
大口径中途低洼型长距离输水管线具有口径大、中途低洼的地形、流量大、距离长、水流及时控制手段少,一旦放流后无法采取技术手段控制其流速流量等特点,在很多长输工程中普遍
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入手,阐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分析了小说中威尔赫姆的顺从型人格。指出威尔赫姆趋众的神经症需求与崇尚物质主义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