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科研项目,也是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科技与军事实力较量的具体体现,因此载人飞船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在外层空间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人体安全,其生理、病理变化也就成了当前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的许多研究发现,在模拟失重的条件下,可使人体和实验动物发生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心血管功能障碍、骨质丢失、肌肉萎缩、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空间运动病等多种生理及病理变化,从而可能直接影响航空航天任务的完成。关于失重条件下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不多,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相对缺乏。目前已有的零星研究发现,模拟失重可导致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的敏感性降低,而发生空间运动病时也可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系统症状。近年来,根据研究观察,有的学者推测,在模拟失重状态下,小肠运动和吸收功能可发生某种变化,导致肠道对某些电解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骨、肌肉代谢和营养。营养物质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黏膜上皮进行的,失重条件下小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变可能存在小肠黏膜上皮解剖组织学改变的基础。但对模拟失重条件下小肠黏膜变化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因此我们采用粘尾悬吊大鼠模拟失重的方法,研究分析模拟失重条件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绒毛、微绒毛的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相关体液因素(如胃动素和一氧化氮等)的改变,以探讨在模拟失重状态下小肠黏膜的病理生理改变,某些体液因素对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程度以及小肠动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航空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绒毛、微绒毛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相关体液因素(如胃动素和一氧化氮等)的改变,以探讨在模拟失重状态下小肠黏膜的病理生理改变,某些体液因素对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程度以及小肠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90例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粘尾悬吊模拟失重状态,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悬吊14天组,悬吊21天组及非悬吊对照组。观察内容为1.对小肠黏膜绒毛病理及微绒毛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相应图象作定量分析。2.取腹主动脉血,分别取血浆和血清,测定胃动素和一氧化氮浓度,用碳末法测定小肠的推进率,并对胃动素、一氧化氮、小肠的推进率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用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学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表明:光镜下,悬吊21天组小肠绒毛高度明显降低、宽度明显增加、陷窝深度明显加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悬吊14天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加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绒毛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下,悬吊21天组小肠微绒毛的高度、宽度、表面积、糖衣厚度、微绒毛间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悬吊14天组,微绒毛的高度、表面积、糖衣厚度、微绒毛间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微绒毛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模拟失重状态下胃动素的含量,悬吊21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悬吊14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悬吊后腹主动脉胃动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而一氧化氮含量在悬吊组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于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小肠的推进率,短时间内较正常对照组提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小肠的推进率稍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模拟失重条件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绒毛可发生损伤;在模拟失重条件下,胃动素、一氧化氮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而小肠的运动功能通过体液及神经系统的自身调节,逐渐适应失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