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导致网民数量逐年攀升。网民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他们的手机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机成瘾是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预防个体身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警示灯。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应对手机成瘾及其产生地不良影响,对手机成瘾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对自我隐瞒、自尊和心理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撑。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抽取天津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806名,采用自我隐瞒量表、自尊量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
(1)男大学生在自我隐瞒得分、个体自身压力和除学业心理压力维度外的社会环境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独生大学生的自我隐瞒得分、恋爱心理压力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
(3)城市大学生在自尊总得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家庭心理压力得分、人际心理压力得分、择业心理压力得分、健康心理压力得分和心理压力总分显著低于于农村大学生。
(4)大一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心理压力总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尊总得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的反向自尊得分和自尊总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5)成瘾组大学生在自我隐瞒、心理压力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自尊得分、反向自尊和正向自尊得分低于非成瘾组大学生。
(6)大学生自我隐瞒得分、心理压力得分和手机成瘾得分呈现显著两两正相关,自尊总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
(7)自我隐瞒、反向自尊和心理压力均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8)反向自尊和心理压力在自我隐瞒与手机成瘾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9)自尊、正向自尊、反向自尊均可以与心理压力在自我隐瞒与手机成瘾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抽取天津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806名,采用自我隐瞒量表、自尊量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
(1)男大学生在自我隐瞒得分、个体自身压力和除学业心理压力维度外的社会环境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独生大学生的自我隐瞒得分、恋爱心理压力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
(3)城市大学生在自尊总得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家庭心理压力得分、人际心理压力得分、择业心理压力得分、健康心理压力得分和心理压力总分显著低于于农村大学生。
(4)大一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心理压力总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尊总得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的反向自尊得分和自尊总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5)成瘾组大学生在自我隐瞒、心理压力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自尊得分、反向自尊和正向自尊得分低于非成瘾组大学生。
(6)大学生自我隐瞒得分、心理压力得分和手机成瘾得分呈现显著两两正相关,自尊总分、反向自尊得分及正向自尊得分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
(7)自我隐瞒、反向自尊和心理压力均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8)反向自尊和心理压力在自我隐瞒与手机成瘾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9)自尊、正向自尊、反向自尊均可以与心理压力在自我隐瞒与手机成瘾间起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