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李渔编剧理论研究》为题,将《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与《笠翁传奇十种》(上、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李渔基于创作实践基础之上,以回归戏剧“登场”本源为核心的编剧理论体系。本文从李渔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其戏剧作品,首先在时代与个人的相关发展流变背景之下,探讨其编剧理论之产生背景,其次揭示其编剧原则和方法,最后以此原则与方法进行具体编剧实践的检验。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于李渔编剧理论的产生背景进行探究。李渔“出士入市”,由一名科考人转变为一名职业剧作家,创作了包括《怜香伴》《凰求凤》等大量戏剧作品,并通过家庭戏班的搬演收获了较大地成功。在这数几十年丰富地戏剧编写与搬演的经历过程之中,使其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丰富地剧本编写与演出经验,有效辨别前人戏剧理论中集中于“以曲为本位”的诗化戏剧理论、“案头化”剧本创作等的不足,吸取教训经验,依照“观者”和“搬演”这两重视角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编剧理论,重返到“专为登场”的戏剧本源之上。第二章阐述李渔编剧理论中以“登场”为核心,围绕“观者”与“搬演”两个视角展开的编剧原则。李渔的剧本创作无论是在结构、题材、情节还是音律或语言方面都与前人的剧本有着承接的观点,但核心的原则理论已有转变。李渔强调戏剧的“登场”性,一方面从“观者”的概念体会观者群体的异同性,根据“观者”的诉求提出编剧原则;另一方面从舞台“搬演”要求入手,专注于舞台搬演效果,以求形成热闹之中又富流畅、完整的场上表演,力求打造“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戏剧观赏体验。第三章在编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李渔的编剧方法。李渔的剧本创作根据其现存剧本类型可分为原创本与改编本两种,面对原材料不同的两个出发点,其为“登场”服务的核心不变,但编写的方式同中有异。其一,原创型剧本的编剧方法主要采用的是“一人一事”“曲白相生”“绝妙科诨”法,以期编创出“尖新”的原创剧本;其二,改编型剧本的编剧方法则是在原本的基础上选择“缩长为短”法与“变旧为新”法,以达到舞台搬演的最佳效果,进而实现观者最“动情”的戏剧观赏。第四章以李渔最具代表性的改编剧本《琵琶记·寻夫》为例,具体呈现其编剧原则与方法的运用。本章首先将李渔的《琵琶记·寻夫》与高明的《琵琶记》第二十九出“乞丐寻夫”进行对比阅读,详细列出改编本中在剧情方面新增丑角和十四支套曲的修改;在台词方面对曲白的增删和科诨的变动;在戏台搬演方面增加细节科介指示。通过实际编剧案例的验证,肯定其编剧理论的可实施性与回归戏台的本源性。李渔的编剧理论专注于戏剧“登场”的本源性,即观者中心与搬演意识两个层面的凸显,在戏场情境化之下提出了两套“无定法”的编剧方法,其编剧理论是将戏剧解缚于“平面化”之中,生动重塑“立体化”戏剧,对后世的编剧理论、剧本创作与改编等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