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报告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作者基于其2018年太平洋岛国青年领袖培训项目岭南文化课程口译实践所撰写的报告。此次课程包括正式讲座以及问答环节,总共历时两小时三十分钟,口译主要为中英有笔记交传。在仔细分析此次口译表现后,作者发现其译文充斥着很多字面翻译和中式表达。在以往的口译学习中,作者早已知晓要在译文中“脱形达意”,避免逐字翻译,但此次口译实践中依然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作者想要分析其具体原因并设法改善。为此,作者追溯到首个否定“逐字翻译”合理性的释意理论。释意理论由巴黎翻译学派创始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提出,强调口译不是由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对语言承载意义的再表达。完整的口译应分为三步完成,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三者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其中,理解为脱壳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无法实现脱壳;脱壳是关键的中间步骤,是否脱壳充分将会影响到重新表达的质量;最后一步重新表达建立在充分理解和脱壳之上,并且需要有扎实的目的语语言知识为基础,作为最后的口译产出,其质量关系到整个口译的质量。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对自己的口译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后发现,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以及重新表达三个步骤中,任意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字面翻译。在理解时,作者有时只做了字词记忆,没有深入分析源语逻辑含义,因此在产出时只能根据字词解码;部分意义在理解后依旧以源语形式存于脑中,导致产出套用了源语语言结构;在重新表达时,受到英语语言能力的限制,作者以中式思维遣词造句,忽略了英语语言规则和习惯;这些均不同程度造成了字面翻译,影响了意义的传达,降低了口译质量。为避免字面翻译,作者需要在理解阶段对源语含义及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理解后主动摆脱源语语言外壳的影响,最后在重新表达时,遵循英语语法规则和习惯,适当调整句法结构,重组信息,以保证译语的完整与准确。
其他文献
聚乳酸(PLA)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基脂肪族聚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包装和生物医疗器材等方面。然而,PLA具有质脆、结晶速率慢、热稳定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它更为广泛的应用
英语教学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为此,学生首先必须愿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Maclntyre等人(1998)指出提高学生的交流意愿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MacIntyre等人(1998)将二语交际意愿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时刻个体发起同他人使用二语交流的愿望”。学习者的英语交流意愿直接影响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研究表明,英语课堂焦虑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英语
同声传译本质上是一个多模态沟通现象。大量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加剧了同传的复杂性。在口译研究中,听觉输入一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被认为是同传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和输入。研究
黄藤素是药用植物黄藤的活性成分之一,属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能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保护心肌、增强免疫、降血糖、抗氧化、抗心律失常、镇静及保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年龄段、不同体积BPH患者采用两种前列腺手术进行治疗,评价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良性BPH患者性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为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及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间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0例良性BP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纤维素材料由于其固有的低导热性并且含有丰富的大孔或微孔结构,被认为是用于构造柔性热电材料的理想且环保的基材。因此,纤维素具有很大的潜力,可用作导电复合材料的基质材
哀祭文是一种实用性的文体,最早产生于古代祭祀活动当中,受到中国传统礼制的巨大影响,在传统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哀祭文大多是从死者的生平开始,叙述生前的德行、事迹,描写生者对亡者的悼念,以抒发生者的哀情。哀祭文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抒情至深的一种文体。同时,哀祭文的使用范围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上古时期,在祭祀典礼中逐渐产生哀祭类文体。秦汉时期,哀祭类中的诔、碑、吊等文体都已经成型。汉末魏晋时
在课题组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与人高转移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特异性结合的短肽B04,继而反向钓取筛选获得PC-3M细胞膜上与B04特异性结合的目标蛋白ATP5B[1]。ATP5B通常表达于线粒体内膜,在某些细胞中可以异位表达于细胞膜,其功能和异位途经尚不明确,且ATP5B的异位表达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相关联系。因此,为阐明肿瘤细胞膜表面ATP5B的具体来源并有效抑制ATP5B的异
食品加工过程会影响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属性,并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目前对加工后食物化学成分变化的检测方法较单一,缺乏加工步骤对总体化学
苏南板鼓音乐存在于苏南吹打体系中的十番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内涵。本文在论述民间音乐中板鼓特点的技术上,以苏南板鼓曲《快鼓段》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曲进行了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板鼓在戏曲与民间器乐中的运用,并深度探讨了苏南十番鼓中的板鼓特点,认为苏南板鼓与戏曲板鼓有所不同,属于大膛板鼓型制在音色上具有醇厚、宏润的特征;第二部分从结构、标题形象、节奏的角度对《快鼓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