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于183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该病呈世界性流行,以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是猪瘟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猪瘟死亡的猪约占病死猪的39.65%,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1956年我国成功的研制出猪瘟兔化弱毒株疫苗,此疫苗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疫苗而被全世界广泛的采用,许多国家应用此疫苗消灭了猪瘟。虽然我国在猪瘟的防控上一直采用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猪瘟仍在我国不间断地流行。在大面积注射疫苗的情况下却没有彻底控制住猪瘟疫情,这就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提出了质疑。目前我国防治猪瘟主要采取注射猪瘟疫苗的人工主动免疫方法,由于国内对猪瘟超前免疫和普通常规免疫两种方法在免疫效果上的差别没有定论,且养殖场采取超前免疫措施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且存在一定的过敏反应,不容易广泛开展,因此各个养猪场所采取的猪瘟免疫程序各不相同。当前国际上在猪瘟的免疫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对于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通常只是对IgG水平的监测。由于机体的免疫能力不能够单纯凭借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进行衡量,尚有IgA、IgM、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其它细胞因子等的综合作用。为了增强猪瘟超前免疫效果综合评价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本试验建立了检测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的手段和方法。主要采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常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结合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从细胞免疫的几个重要方面入手检测猪瘟超前免疫后细胞免疫的水平,并进行跟踪试验,观察其白细胞、淋巴细胞数目变化情况,淋巴细胞增殖情况,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及γ-IFN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体液和黏膜中各IgG、IgM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与普通免疫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在体液免疫方面,免疫仔猪在0~10日龄随着日龄的增加抗体水平不断上升;10日龄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但在10~35日龄,由于超免组主动抗体的产生和普免组的母源抗体被中和导致超免组的抗体水平高于普免组,但普免组的抗体水平仍在保护线上;在35~60日龄,由于普免组主动抗体的产生,导致超免组的抗体水平低于普免组,但仍在保护线上;60日龄以后,由于再次免疫,两组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在抗体的检测中,IgG的水平均高于IgM。(2)在细胞免疫方面,20日龄内超免组的应答水平高于普免组;30~60日龄时,超免组的应答水平低于普免组;60日龄以后两组差异不显著。(3)在黏膜免疫方面,5日龄内超免组的黏膜抗体水平高于普免组;35~60日龄,超免组的抗体水平低于普免组;60日龄以后,两组差异不显著。从泪液、鼻液、口腔液、尿液和粪便的黏膜抗体检测中,以泪液样品最为稳定和最具代表性。(4)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检测中,超免组和普免组的免疫应答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均为猪瘟疫苗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三种检测方法的动态规律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在母猪对猪瘟疫苗免疫抗体保护的情况下,超前免疫与普通免疫的总应答效果差异不显著。这将为进一步阐明猪瘟疫苗免疫所诱导的体液、黏膜和细胞免疫反应机制,进而为猪瘟的试验室研究及目前猪瘟的免疫预防及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