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机载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被认为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热防护的最佳技术方案之一。相比于液氢燃料,碳氢燃料更容易储存且操作更安全,并且在冷却过程中可以通过裂解反应提供化学热沉强化传热,同时裂解生成的小分子烃类产物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在此过程中,超临界压力下燃料热物性和成分的剧烈变化以及化学热沉的释放对其流动和传热带来影响,而传热状况的改变也会导致燃料裂解特性的变化。因此,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在冷却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6027):矩形通道内超临界航空煤油非均匀传热与热裂解耦合机理研究,2016.01-2019.12,负责人:李素芬;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DUT20ZF114)多场作用下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特性研究,2020.01-2021.12,负责人:东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机载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被认为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热防护的最佳技术方案之一。相比于液氢燃料,碳氢燃料更容易储存且操作更安全,并且在冷却过程中可以通过裂解反应提供化学热沉强化传热,同时裂解生成的小分子烃类产物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在此过程中,超临界压力下燃料热物性和成分的剧烈变化以及化学热沉的释放对其流动和传热带来影响,而传热状况的改变也会导致燃料裂解特性的变化。因此,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在冷却通道内的流动换热是一个温度-流动-化学多场耦合的复杂过程,充分揭示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反应流的流动传热规律及机理对于主动冷却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流动、传热及热裂解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针对非裂解条件下圆管内超临界压力RP-3航空煤油水平流和竖直向上流对流传热开展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进口温度、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下超临界压力RP-3传热规律,总结分析了超临界压力RP-3水平流与竖直向上流传热特征差异及机理。实验发现,水平流发生传热恶化时其恶化范围较大但壁温峰值低,而竖直向上流发生传热恶化时其恶化范围相对较小但壁温峰值高。分析认为,水平流内浮升力和热加速顺序影响传热过程,而竖直向上流内浮升力和热加速同时影响传热过程,不同影响机制导致传热特性存在差异。比较可知,竖直向上流发生传热恶化时,冷却通道壁面局部超温将更加明显。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传热恶化临界热流密度预测关系式。针对竖直圆管内超临界压力RP-3的传热/热裂解特性开展实验研究,获得了 RP-3转化率、主要产物含量、产物烯烃/烷烃比值、热沉及传热系数等随热流密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出口处燃料转化率提高,但管壁出现传热恶化现象。分析认为,该处传热恶化现象主要由浮升力作用导致,且裂解带来的近壁面流体密度减小一定程度上增强浮升力作用;随着压力的升高,出口处燃料转化率提高,化学热沉减少。分析认为,升高压力抑制了烯烃的生成,产物烯烃/烷烃比值下降,因而化学热沉下降;裂解区传热特性同时受化学热沉和上游传热特性影响,其平均对流传热系数较非裂解区的提高约一倍;非裂解区内压力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主要由燃料定压比热决定,裂解区内压力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主要受燃料密度控制。基于上述实验测定了超临界压力下真实成分RP-3裂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结合实验中获得的热裂解特性数据,建立了适用于超临界压力RP-3深度裂解的两步总包反应动力学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了不同压力下超临界压力RP-3热沉分布,并采用压力的等价温度定量描述压力对裂解反应过程影响;基于反应活化体积概念,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裂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拓展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裂解区内热沉释放特性以及运行参数(压力,质量流量和热流密度)对热沉释放特性影响,发现质量流量的改变影响燃料的热沉释放量但不改变热沉释放规律,热流密度的改变导致燃料热沉释放规律发生变化。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圆管内超临界压力RP-3反应流对流传热过程开展数值研究,考察了不同湍流模型(MK k-ε和SSTk-ω)和湍流普朗特数值(Prt,0.85、0.9和1)对超临界压力RP-3反应流对流传热规律的预测精度。基于最优湍流模型(SSTk-ω)和Prt(0.9)计算得到的径向物理场分布,探究了热裂解对传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方面裂解反应提供化学热沉从而强化传热,另一方面燃料组分改变导致热物性变化从而引发径向各物理场发生改变,这一变化的宏观表现为增加了径向传热热阻从而削弱传热。当壁面发生传热恶化且壁温超过燃料裂解起始温度时,裂解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以上两种作用机制相互竞争呈现出热裂解改善传热恶化作用。裂解区内,上述两种作用机制的竞争结果是热裂解强化传热,并且随着燃料转化率升高,裂解带来的强化作用先增大后减小。为了揭示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燃料流动与热裂解传热的耦合特性,本文针对单侧受热方形通道内超临界压力RP-3反应流的对流传热特性及流动传热机理开展了数值研究,获得了周向非均匀受热条件下通道不同传热特征区内二次流演变规律及其对裂解传热的作用机理。热入口段内,浮升力导致湍流强度增强,削弱了传热恶化;拟临界区内,浮升力对边界层发展的影响导致通道截面内出现局部传热恶化或强化,同时传热恶化处近壁面存在高转化率层;裂解传热段内,浮升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拐角处传热能力得到恢复。考察了不同受热侧对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发现相同热流条件下上壁面受热冷却通道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好,下壁面受热冷却通道的冷却效果最差,侧壁面受热通道的冷却性能居中。
其他文献
多智能体系统在交通控制、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智能体能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交互完成单个智能体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这激发了专家和学者们对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研究兴趣。为实现协同控制,智能体间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传递,这对智能体所装备的微处理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事件触发机制作为一类有效减少信息交互的控制手段被引入到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多
天然气水合物因燃烧清洁、单位热值高、资源储备量大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被视为21世纪最具商业化开采价值的新型能源。我国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大国,实现其产业化开采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优化能源结构具有历史性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本质是包含相变、多相渗流等多场耦合的复杂过程。因此,解析水合物连续分解过程储层渗透特性变化规律,探明流体运移过程对水合物相变的影响机制,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
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ilted Fiber Bragg Grating,TFBG)是一种特殊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其折射率调制的栅平面与光纤轴向具有一定夹角,能够有效的将纤芯模式耦合至包层,在光谱上产生一系列的包层模式共振峰。除具有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压力等传感特性外,TFBG包层模式共振峰可以直接感知外界折射率变化,实现与折射率有关参量高灵敏检测,同时TFBG能够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发多微纳光学效应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备要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并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已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主题。但是,这些清洁、可再生能源存在“靠天吃饭”的特性,在将其用于发电时,无法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能。因此,开发并使用大型廉价电能存储装置以消除这些新能源产出电能的波动性及平衡电能产出与消耗,就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液态金属电池已作为一种潜在、廉价的大型电能
复合材料板壳、加筋板壳等复合薄壁结构由于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高超速飞行器等航天装备的主承力结构当中。近年来,在深空探测等航天任务的牵引下,运载火箭等航天装备呈现大型化、重型化的发展趋势,结构的承载环境也越来越严酷和极端。随着航天工业的发展,我国对航天装备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和低成本设计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为了解决航天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大型化之间的矛盾,亟需提高我国航天装备结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笼型结构的类冰状物质。由于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泛、储量巨大且清洁的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可能接替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新型绿色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气体水合物应用技术也成为造福人类的新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及相关应用技术涉及复杂的相变与气-水运移过程,包括水合物的分解与形成、甲烷纳米气泡的形成与溶解等。探明分子尺
行星齿轮箱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直升机、重型卡车、堆取料机和舰船等大型复杂机械装备中。由于其经常在高负荷、强冲击、高污染和工况变化频繁等恶劣环境下运行,同时受到温度、润滑和物理化学的影响,极易导致其关键零部件如齿轮和轴承等出现故障。行星齿轮箱一旦出现故障,将加速装备性能恶化,轻则造成整个动力传输系统失效,重则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因此,开展行星齿轮箱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对于保证机械装备安全稳定运行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储量丰富的潜在能源,实现其高效开采是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研究重点。固态流化开采法是针对非成岩、浅层水合物储藏提出的一种新工艺,其主要流程是将海底水合物流化并管输到海上平台进行分解。水合物流化过程体系温度升高会引起水合物分解,产生的气体会导致管输过程流动异常复杂、加剧输送风险。流化开采内在的安全性要求,是避免水合物在流化与管输环节的大量分解,其关键科学问题是厘清流化开采过程复杂参
柔性管道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装备,被誉为“生命线”。海洋柔性管道种类繁多,不同的应用形式、传输介质、传输距离、承受荷载和结构组成都有所区别。柔性管道大多采用螺旋缠绕形式的铠装层进行加强,满足弯曲方向柔顺性的同时具备足够的轴向与径向的抗力。因此,铠装加强层的承载能力是决定柔性管道优劣的重要指标。国内海洋柔性管道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可以设计并制造出承载能力优异的柔性管道产品,国内应
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病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内皮功能紊乱导致的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是诱发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因素。NO(Nitric Oxide)作为最主要的内皮释放的信号传导分子,参与了微循环的多种生理过程,并在血管舒张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NO传输特性与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微血管结构密切相关,其本质是流动-扩散-反应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也是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共性基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