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明确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策略,这说明在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着眼于总量的提高,更追求经济结构的优化,以此促进各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在现阶段可以考虑创新其应用方式,以应对当前我国结构失衡现状,而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定向调控货币政策旨在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结构失衡问题。本文基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特点,在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定向调控货币政策进行了理论界定,之后系统分析了各个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基于各工具的传导途径,分别分析了该政策对“三农”、中小微企业和房地产领域等定向目标以及对经济总量的实际影响效应。得出: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对定向目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降低定向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部门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依靠定向贷款额度的增加优化了信贷结构。同时该政策对经济总量的稳定和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效应。但是定向调控货币政策效应的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具有财政政策的特征,是一种临时的救市或缓冲性政策。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实证研究的结论,分析了定向调控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定向资金流向监督和加强特定领域抵押担保等措施,并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应该寄希望于制度改革而不是临时性的救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