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黄庭坚诗学理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论与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诗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宋代以前和宋代,其学术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纵观黄庭坚以前的整个宋代诗坛和理论界,几乎全是在唐代诗歌的影响下发展的,基本上是唐文学的延伸和继续。直到黄庭坚总结出一套诗歌创作的训练方法,使人通过训练能得到创作的门径,提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等诗学理论,追求强烈求新精神,开创了有意识的创作,才进入了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宋词时代。不仅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还开创了宋代文坛的一个全新时代,使宋诗创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前代的时代风貌。但是研究者们对于黄庭坚的评价却像宋诗一样毁誉不一,不过人们在争论中仍推进了黄庭坚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研究仍有待开拓。   本文将黄庭坚“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诗学理论与西方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比较。西方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条件下的产物。它们以笛卡尔的美学思想(唯理论)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为法典,使用古代现存的题材,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倡自我克制,追求正常情理,其理论与黄庭坚所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大同小异。本论文将通过时代背景、创作理论、文学特征和作用影响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揭示了“复古”、“重视规则”理论等相似之处,亦指出两者相似之中的诸多不同之处,并就中国诗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亦拓宽了古典主义的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边城》可谓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自问世以来,就获得极大的赞誉。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关于《边城》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颇丰。依照接受美学的理念,文学史是作家、
本文的讨论对象是徐则臣的小说,兼及其散文。分析他经典意识主导下的写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下文坛的意义。论文主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徐则臣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徐则臣坚
汉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成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分点。
胡山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阜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涵盖文学创作、编辑和作品翻译三个领域。近年来,伴随着边缘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入开掘,胡山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
本文题定“试论顾况及其文学创作”,旨在较为全面地研究顾况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历程问的映照、顾况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顾况诗歌与当时诗坛的关系等问题。   顾况的人生历程
本文以现代作家的身份困惑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作家身份困惑的表征的概括与描述,揭示现代作家群体内在的人格矛盾,并探讨作家的身份困惑与现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精英
傩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最早关注傩文化的是戏剧学家,傩又被称为“仪式性戏剧”,是一种信仰仪式,傩文化的研究走到今天,早已突破单纯从戏剧史方面考察的局限,学者们运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