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近场强地面运动估计,是地震工程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33年取得第一条强震记录以来,研究者们就开始深入研究地面运动衰减。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架设的27个强震动观测台运行良好,已经成功地获取了一批宝贵的强震观测资料。通过研究该区域的地面运动,可以预测发生大震时在近场引起的地面运动,进而为该区域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普洱、西双版纳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并以此速度结构模型为初始模型,结合面波资料进行反演,得到研究区域的Qβ结构;再基于给出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利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以2007年发生的MS6.4地震为例,预测了该地震在研究区域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利用回归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收集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6个数字台站接收到的2008-2009年发生的震中距在3000-9000km范围内的远震数据,利用径向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靠近北边的景谷和思茅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6km,其南边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由北到南逐渐变薄,即孟连、澜沧、勐腊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大约32km,景洪台地壳厚度最薄,仅为30km。通过平均六个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可得到: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下地壳厚度是15km,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大约在32km左右,在莫霍面处S波速度从3.85km/s突变到4.65km/s,在4krn深度处S波速度有突变,也即存在一个速度的不连续界面。(2)收集了研究区域内6个台站于2008年接收到的震中距在1000-3000km的波形数据资料,利用多重滤波方法获取面波群速度频散,再进行相匹配滤波,分离出基阶面波振型,再用维纳滤波方法计算双台间的格林函数,进而测定同一大圆弧上双台间周期为10-75s的面波衰减系数,通过平均求得研究区域的平均衰减系数,结合研究区域的平均速度结构,进行Qβ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的Qβ相当低,最高仅在180左右,在浅部地壳,对应低速区,Qβ值不到20,说明区域内地震波衰减快、属于低速区,构造活动相对活跃。(3)基于前面研究得到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以2007年发生的宁洱地震为例,运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估算该区域的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将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强震观测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震源距为200km的范围内,预测值和观测值拟合得比较好。另外,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峰值与预测结果在近震源处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对比的结果证实了利用随机振动理论进行地面运动预测的可行性,该预测结果可为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其他文献
<正>肩部保暖很重要肩关节保暖尤其重要。肩周炎在中医学上又称"漏肩风",这个名词形象地说明了肩关节感受风寒后易感不适。现代医学认为关节受凉后会导致肌肉韧带挛缩硬化,关
目的通过检测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CD4^+CD25^+T细胞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with effusion,OME)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探讨其是否参与OME的发生发展。方法采流式细胞技术
介绍了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过程中采用的有效划定方法和技术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果,并总结了经验,可为今后其他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正>福建省厦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全面履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职能以来,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开展保健食品市场普查与专项整治工作,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狠抓培训,提高队伍
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ODP1148站和ODP1144站两个钻孔岩芯及KNG7站和KNG5站两个重力活塞短柱状沉积物的陆源矿物组成和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
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与历史上其他地震相比,这几次地震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地震发生地点距离城市市区很近。从而,为了更有效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试验组)和股骨近端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建筑业发展。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物的关键,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建筑结构是设计人员对所要施工的建筑进行具体设计、规划、落实到图纸上的过
差应力一直是地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那么差应力对岩石的部分熔融有什么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了探讨和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本文通过高温高压的实验手段对差应力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