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中的转向——邵荃麟抗战时期文艺思想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8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关于邵荃麟的解读主要呈现两种态势:出于政治批判而认为其文艺思想政治性不足而审美性有余;出于审美立场而强调对其进行“去政治化”处理。近几年则主要是试图将两种态势融合,但是又有“去语境化”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抗战后期,邵荃麟在桂林和重庆两个文化语境中所阐发的文艺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历史语境,从邵荃麟的鲁迅研究切入,探讨为其鲁迅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的新现实主义“典型论”、体现审美功利性的新人道主义,揭示“典型论”和功利性对作家主观作用的强调。最后,考察邵荃麟在桂林和重庆两个文化语境中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邵荃麟文艺思想由最初对作家主观作用的强调到后来背离“主观论”的转变,揭示出背后两种文艺范式的复杂纠葛。从而以邵荃麟为视角呈现抗战后期国统区左翼文论界的转向路径。
  本文首先考察了邵荃麟抗战时期围绕阿Q进行的鲁迅研究。具体来说,邵荃麟利用阶级论区分了阿Q与阿Q主义,指出阿Q主义作为奴隶失败主义是应该被批判的,而阿Q作为阿Q主义的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由此,邵荃麟的鲁迅研究一方面继承了国民性批判对阿Q国民劣根性(即阿Q主义)的否定,另一方面,则将阿Q作为一个受害者而加以同情,从而实现了对国民性批判范式的突破。此外,因为邵荃麟的鲁迅研究受到过冯雪峰的影响,所以本文结合冯雪峰对阿 Q的讨论,说明阶级论对启蒙论国民性批判范式的延续与改写,正体现了邵荃麟的鲁迅研究对阶级论与启蒙论国民性批判的整合。而这种整合同时内在于邵荃麟抗战时期对革命的民族文化的理解之中。
  其次,本文在第二部分讨论了邵荃麟文艺思想的核心,即新现实主义与新人道主义。其中,以“典型论”为中心的新现实主义论述,不仅是邵荃麟的鲁迅研究所诉诸的理论资源,也是其从事文艺批评的基本方法。不过,受制于国统区左翼文艺理论界对创作主体问题的关注的影响,邵荃麟在揭示“典型论”的内涵和阶级论本质时,不可避免地突出了作家主观思想力的作用。而新人道主义则主要体现为对战斗性的强调。这一强调首先是以批判资产阶级美学的面目出现,通过批判远离现实的个人化审美,邵荃麟强调了审美的现实功利性,尤其是战斗性。然而无论是新现实主义“典型论”对作家思想力的要求,还是新人道主义功利性对作家情感的突显,都指向了对作家主观作用的强调。
  最后,本文通过梳理邵荃麟在桂林和重庆两个文化语境中的具体经历,来考察邵荃麟在国统区背景下学习、理解《讲话》的过程。正是在对《讲话》的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中,邵荃麟由最初对作家主观作用的强调转变为对“主观论”的背离;对作家主体性的突显也转变为强调作家应通过深入人民群众,改造自身思想情感,从而进行阶级改写,成为新的历史主体中的一员。邵荃麟的这一思想转变其实也是一种从鲁迅左翼传统转向带有鲜明阶级立场和党派性的延安文艺方向的重要变化,由此也可窥见国统区左翼文论界在抗战后期的变化图景。
其他文献
[摘 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其既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还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改。新教法重点在于正确认识新课改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节,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掌握课堂内容。  [关键词]
期刊
本文以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为核心,将之还原到1980年代初现代派发生的语境中,厘清其中的核心问题及其争议,并从技术与文艺、现代与传统两个方面,辨析高行健为现代派文艺“迂回”辩护中的“突破”。
  首先,梳理“十七年”时期西方现代派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并非如许多人所直观认为的那样“闭关锁国”,而是组织翻译和引介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派小说。虽然这些“黄皮书”并未公开出版,而是以内参书的形式存在,但随着“文革”时期大量内参书流散“民间”,现代派的传播范围暗中扩大。可以说,正是这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设计既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联系现实生活、角色模拟、文献材料等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问题情境是支架探究教学中“锚式问题”的同义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
期刊
从法归国以后,巴金在现实革命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使他开始怀疑作为政治信仰的安那其主义,面临身份认同的巨大困境。1935 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成立为巴金缓解精神的痛苦带来新的转机,巴金将在现实中难以付诸实践的政治信念转化为一种工作精神、岗位意识,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坚守安那其主义“正义、互助、奉献自己”的价值追求,坚持为青年出版能读、可读的书籍,构建知识分子的新的民间价值系统,传递思想的火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巴金看来,抗日战争同西班牙内战一样,是民众与法西斯之间的较量,是自发的民众运动,
[摘 要]“主持人”式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师充当节目“主持人”,学生充当嘉宾与观众,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持人”式教学法;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应用研究  众所周知,节目主持人是连接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一个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学生的一堂好课,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期刊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强调人实现价值追求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积蓄自我要求的正能量,踏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与伟大;老子修养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育智慧,化解人生的困惑与虚无之感;庄子则“外化而内不化”,顺其自然而不失己,与道同游而逍遥自在……国学的天空如此博大深邃,引人入胜,然而现实中,青春却往往和它失之交
期刊
本文在19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以《科学文艺》杂志为中心,梳理“黄金时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考察科幻文学这种具有鲜明现代性特征的文类与“现代化”政治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及科幻文学经由这种互动而生发出的丰富面向和发展可能。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幻文学随即井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1983 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爆发,“科幻小说”作为“污染源”之一遭到定点打击,“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与科幻文学的整体发展同步,《科学文艺》在全国科学大会后创刊,一时风头无两,尔后于“清污运
[摘 要]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有效思维的时间较短、思维的内容浅显且缺乏灵活性等特点,本文研究了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
期刊
抗战时期李长之围绕着“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命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本文将之命名为“文艺复兴论”,而《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乃是体现这一思想的核心文本。本文试图分析李长之“文艺复兴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揭示李长之如何将之运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由此为理解李长之抗战时期的文艺思想提供新的角度。
  论文第一部分梳理李长之抗战时期围绕“文艺复兴论”这一命题展开的著述情况。在其独特的使用语境中,“文艺复兴”并非通常意义上作为中世纪之结束和近代开端的思想运动,而是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