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在铁硫体系上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气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是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步骤。研究氢分子在铁硫体系上的吸附与解离行为有助于理解催化过程中的本质,进而为煤直接加氢液化和煤热解催化加氢的催化剂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此外,研究氢气和铁硫体系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为解决工业催化的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气在(FeS)n0/+/-(n=1-6)、FenSm0/+/-(n+m=5)团簇和黄铁矿FeS2最稳定(100),次稳定(110)表面上吸附与解离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铁硫比为1:1时,即(FeS)n0/+(n=1-6)团簇,氢气优先吸附在Fe原子上且电子从氢气转移到铁硫表面。氢气在中性FeS,(FeS)5的团簇上吸附能较大(分别为0.30 eV和0.44 eV);在正电性FeS+、(FeS)4+、(FeS)5+的团簇上吸附能较大(0.40-0.43 eV);因而一般正电性团簇相对中性更有利于氢气的吸附。解离时,均发生在Fe原子上,且产物中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相邻的Fe和S原子上;中性FeS团簇最易发生氢气解离(能垒为0.50 eV);正电(FeS)3+团簇对氢气解离最有利,能垒为0.42 eV。(2)在铁硫比不同时,即FenSm0/+(n+m=5)团簇。氢气优先吸附在Fe原子上且电子从氢气转移到铁硫表面。氢气在中性Fe2S3、Fe4S、Fe5团簇上的吸附能较大(0.41-1.50 eV);在正电性Fe2S3+,Fe4S+团簇上的吸附能最大,均为0.36 eV。解离均在Fe原子上,当铁硫比接近1:1时,产物中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相邻的Fe原子和S原子上;当铁硫比较大或较小时,两个H原子都倾向于位于Fe原子上;在中性Fe4S、Fe5团簇和正电性FeS4+团簇上的解离过程最易发生(解离能垒0.01-0.07 eV);(3)氢气在FeS2最稳定(100)和次稳定(110)表面吸附时,均优先吸附在Fe原子上,且吸附能分别为0.48 eV和0.45 eV;解离时,产物中的两个H原子分别位于邻近的Fe原子和S原子上,氢气在(100)表面解离的反应能大于(110)表面(分别是0.87 eV和0.58 eV),且在FeS2(100)和(110)表面的解离能垒(分别为1.55 eV和1.81 eV)比在铁硫团簇表面大,所以相比铁硫小团簇,氢气不易在黄铁矿FeS2最稳定(100),次稳定(110)表面解离。该论文有图45幅,表8个,参考文献118篇。
其他文献
WS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由于注水利用率低,综合含水率高,水淹水窜严重,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很差。针对该油藏目前注水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有开展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2渗流机理
随着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民航可使用空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空中交通流量需求,容易引发航班延误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大面积航班延误。对大面积航班延误程度进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如今的GNSS系统中,除了全
遥感影像地面目标定位的精度依赖控制点的数量及其优化的空间分布。控制点数据外业获取较为费时费力,且有时面临难以实地获取的问题,如境外、岛(礁)及沙漠等地区。因此,如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成为制约电子设备集成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热界面材料可以填充于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起到驱除间隙空气,促进界面热传导的
在已建实际工程中,利用自重、配重与水柱压力动水关闭的平面事故闸门,在闭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无法完全关闭的现象,严重威胁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上下游安全。针对以上类似工程
昆布氨酸是海藻昆布中一种广泛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非蛋白质氨基酸。其作为一种副作用小、降压疗效好的降压药物,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和研究应用前景。由于海藻昆布中的昆布氨
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PTMAP)属于氮丙啶类化合物,目前主要作为室温交联剂应用于水性涂料中。以异丙醇胺为起始原料,通过与硫酸酯化反应生成异丙醇胺硫酸
近年来,钢管结构由于其外表美观、自重轻、加工方便以及良好的结构性能在国内外各类大型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在钢管结构中,节点是其重要的受力构件之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
荧光金纳米团簇(AuNCs)是一种新型荧光材料,其荧光寿命长、尺寸小、斯托克斯位移大、光致发光强以及生物相容性良好,已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离子检测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