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上世纪40年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宣传,那些围绕阶级斗争、剥削压迫、革命反抗的文学表达往往成为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女作家萧红则注意将笔锋落在现实生活中阴沉的故乡日常生活和问题上。萧红,从地主的女儿沦为可怜的流浪者,在靠写作能够约摸维持生计的时候,萧红常常被贫穷和疾病折磨。即使后期小说创作使萧红有一定的稿费收入,战争和疾病还不能让她的生活条件有着更好的改善。萧红自觉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视角去进行小说创作,从现实生存的维度上充分而自觉地来倾注关怀她的写作对象。萧红的平常生活几乎全部笼罩在战争中,萧红的小说创作在民族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大叙事上存在吻合之处。但是萧红在具体处理宏大叙事的切入角度和表达范式上是非常个人化的。正如萧红所认定的最为常见的逃亡也是战争时期的具体表现,在经过她处理后的文字材料并不是革命叙事的观念先行,而是萧红自己对自身正常生活的感情提炼。本文从萧红小说艺术的情绪节奏的角度切入,切入到萧红对生活常态的个性化提炼方式。文章简略介绍萧红小说研究的方法局限和重新思考,阐明现阶段萧红小说艺术研究的可能方向。文章主体内容是从感情基调、意象结构、叙事节奏三部分展开对萧红小说艺术的情绪节奏的具体分析,首先第一部分从荒凉落寞的自然环境土壤、自身创伤哀婉的经验气质、苦难疮痍的时代氛围三方面,在自然、自身、家国背景下展开萧红小说经验表达的感性层面的情绪基调。接着萧红小说的意象结构体系的分析则构成文章的第二部分,从乡土记忆、童年情境、精神冲突三类意象的展开方式特点,具体分析萧红小说构筑的独特意象体系。文章最后第三部分,主要从缓滞的速度、隐微的力度、浓郁的密度三个维度对萧红小说叙事节奏的快慢、经验的叙述、感情的张力进行细致探讨。结语部分对萧红小说艺术的情绪节奏进行总的梳理,指出萧红个性禀异的眼界和思维,并以情绪节奏的角度作为突破口切入萧红小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