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生态用地红线的划定不仅是维护其生态安全的重要底线,也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随之而来的土地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失衡、城镇空间不合理扩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愈之突出,生态用地保护空间不断被压缩,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除此之外,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生态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在应对城乡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上,已出现诸多的不适,单一层面的规划已无法综合统筹中国城乡转型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国家级、省级试点市县的多规合一编制工作的开展,为规划技术、体制的完善提供机会。“多规合一”主要是通过分析协调各类空间规划的发展目标、战略导向、空间布局等,划分有机统一的“三生”空间,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促进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因此,“多规合一”的编制对于协调规划间的冲突、改革政府先行体制、建立衔接、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以及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多规合一”与生态保护红线概念内涵、研习相关理论基础、剖析发展历程,以盈江县为例,从生态服务、敏感两个角度,划定了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敏感性的用地红线保护区;应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叠加分析四类红线保护区、中心城区增长边界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矢量图层,秉持“多规合一”理念,编制与之相对应协调原则;根据协调原则,从便于红线管理、保护的角度协调不同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域的冲突,最终形成盈江县生态用地保护红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单一要素划定的四种类型的生态用地保护红线的总面积为2391.86 km~2,占其县域总面积的53.98%;经协调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为2072.89 km~2,其中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区域和生态敏感性保护区域面积分别为399.46km~2、699.24km~2、338.69km~2及635.5km~2,分别占其土地总面积的9.02%、15.79%、7.65%以及14.35%;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可以发现,四种类型的生态保护红线在全县都有分布,但生态敏感性保护红线分布的较为零散,其他类型的生态红线则分布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类型的生态用地红线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多规合一”中生态红线的优化研究中得以实现,为保护和管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合理有序地开发区域资源、保障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县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启承作用,作为资源环境利用、管理及管理的基本载体,以盈江县为例,在“多规合一”理念下进行生态红线的优化研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