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研究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平均24h烘热积分,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评分以及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三种激素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科学证据。2.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电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与常规针刺组取穴相同,穴位是子宫、关元、天枢、三阴交、太溪、太冲。常规针刺组对上述穴位进行单纯针刺。电针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将电针仪连接于双侧子宫与天枢穴,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感到针刺部位有酸胀感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一日治疗一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0周、8周、12周平均24h烘热积分、MRS评分的变化及血清激素FSH、LH、E2的变化。数据统计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3.结果(1)平均24h烘热积分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常规针刺组烘热积分与第0周烘热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常规针刺组烘热积分与第0周烘热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周烘热积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能够改善围绝经期患者的的烘热积分,其在8周疗程结束后至12周期间还可基本维持治疗期疗效。电针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电针组烘热积分与第0周烘热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2周后,电针组烘热积分与第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周烘热积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能够减少围绝经期患者的的烘热次数,症状改善明显,其在8周疗程结束后至12周期间还可较好维持治疗期疗效。常规针刺组与电针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前电针组与常规针刺组烘热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针和常规针刺均可缓解围绝经期烘热现象,电针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常规针刺组MRS评分与第0周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常规针刺组MRS评分与第0周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周MR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其在8周疗程结束后至12周期间还可基本维持治疗期疗效。电针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电针组MRS评分与第0周MR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2周后,电针组MRS评分与第0周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周MR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在8周疗程结束后至12周期间还可较好维持治疗期疗效。常规针刺组与电针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前电针组与常规针刺组MR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2周时电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电针和常规针刺均能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MRS评分,改善患者躯体感觉、心理感觉与泌尿生殖道症状,电针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3)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常规针刺组FSH、LH、E2水平与第0周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常规针刺组FSH、LH、E2水平与第8周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电针组FSH、LH、E2水平与第0周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电针组FSH、LH、E2水平与第8周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实验数据分析显示其血清FSH、LH水平呈略微下降趋势,E2水平稍上升。常规针刺组与电针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前电针组与常规针刺组FSH、LH、E2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FSH、LH、E2水平。(4)总有效率比较8周疗程结束后,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12周后,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5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常规针刺和电针都能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且电针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的有效率。4.结论(1)电针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2)电针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平均24h烘热积分及MRS量表评分,且电针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3)电针和常规针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血清FSH、LH、E2水平的调节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