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中,主要以设定抽象依存名词的概念、目录、分类,明确抽象依存名词的统辞性特征和意义性特征为目的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在第一章,主要从抽象依存名词的概念、目录和分类三个方面对抽象依存名词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作为研究成果,本文中对抽象依存名词的定义的设定如下:抽象依存名词作为依存名词的一个分支,不具有自立性,在需要先行要素修饰的同时对其后行要素具有制约性,在句子中不具有具体的指示对象和具体的意义。另外,根据定义最终确定了总共包括23个抽象依存名词的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第二章从先行要素和后行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抽象依存名词的统辞性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抽象依存名词对于冠形词、冠形词形语尾、名词形语尾、“体言+(?)”、体言、助词和叙述语具有制约性。第三章从样态、程度、限制、原因、余势和判断六大方面对抽象依存名词的意义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于具有相似意义的抽象依存名词也进行了比较。其比较结果如下:1)属于样态的依存名词“(?)、(?)、(?)、(?)、(?)”都具有“相似性”的意义特征,但是“(?)、(?)、(?)”只能用于形容活动体;而“(?)”则只能用于“-(?)/ - (?)/ -(?) (?)…-(?)/-(?)/-(?) (?)”的惯用型中;“(?)”在表示“相似性”这个意义时,没有任何的使用限制,可以任意与其它词进行替换。另外,同样具有“假装”意义的“(?)”和“(?)”也有不同之处。其区别就在于“(?)”只能用于句子主语一致的情况下,“(?)”则没有这个限制。2)同属于程度这一类型的依存名词“(?)(?)”和“(?)(?)”、“(?)(?)”在意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根据统辞关系的变化,“(?)(?)”有表现消极程度和积极程度两方面的限制性,而“(?)(?)”和“(?)(?)”则不存在这个问题。3)具有限制意义的依存名词“(?)(?)”和“(?)”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但是在统辞性特征上由于“(?)”比起“(?)(?)”来更加自由一些,所以在使用上也比较活跃。4)同属于原因类型的依存名词“(?)(?)、(?)(?)、(?)、(?)”在句中都主要以“原因”的意义出现,但是“(?)(?)、(?)、(?)”三个在句子中出现时,后面所伴随的结果往往是人们所不希望的,“(?)(?)”却没有这个限制,相对于其它三个词来说使用上更自由。5)具有余势意义的依存名词包括“(?)”和“(?)”。虽然属于同一类型,但是在句意的表述中,“(?)”主要表示“同时”和“目的”,“(?)”则主要表示大“契机”和“状态”,具体意义差别很大,所以二者不能替换。6)判断依存名词包括“(?)”和“(?)”。“(?)”和“(?)”同样具有“能力”和“方法”的意义,但是在句子中,“(?)”只能表达因为主观原因“能力”和“方法”的有无,而“(?)”则着重于表达客观条件下“能力”或“方法”的有无。本文以抽象依存名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在对其分支的研究上可能不够详尽,本人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对其分支进行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