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8,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市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西藏内部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如果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不仅会对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快速发展产生影响,还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此,积极探讨西藏区域经济差异,合理调控差异,实现西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将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西藏区域经济持续、协调与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总结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1999——2006年,西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轨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西藏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拉大,相对差异在整个考察期内总体上呈现出由非规则倒“U”与“U”型曲线首尾相接的起伏不定特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形成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别从自然基础、历史、经济结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区域经济理论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从西藏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笔者2007年暑期在西藏那曲调研时的所见、所闻,提出了实现西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在观念与认识上要对区域经济差异有个科学、准确的定位;在宏观层面上要搞好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规划,实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在社会方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在经济方面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在政策保障方面要建立省域差异警戒水平,在省域差异警戒线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