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视域下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声誉的策略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旨在当前我国食品供应体系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例,审视我国食品安全的本质和发生机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食品生产企业声誉机制的理论基础、运作原理和影响因素。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文的研究方案。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声誉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原理。首先,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信用品属性,指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然后,利用产权经济学分析在食品供应体系复杂化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包含政府、企业、农户、认证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在内的完整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并重点指出食品质量安全声誉机制在上述治理机制中的位置、作用和运作原理。  第三部分,声誉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效果分析:公司案例。以山东省为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多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从产权安排、技术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比较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绩效,在此基础上,指出对已有研究模型的修正原因及方法,进而提出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声誉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效果分析:基地案例。选取“寿光蔬菜”这一典型案例,通过对蔬菜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质量声誉的定性分析,考察了蔬菜市场中声誉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认为,“寿光蔬菜”声誉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的蔬菜生产水平,制定蔬菜标准、与国际接轨等。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逻辑,声誉机制在信用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治理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农产品质量的信用品特性产生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引起逆向选择,导致农产品市场出现市场失灵。(2)政府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具有“经济人”特征,如果政府主要监管农产品的经验品属性会导致政府干预失灵。(3)治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大障碍是零散的、原子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结构问题。没有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就不可能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产品供应模式的趋势,且这种模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5)现实经济中,消费者判断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会依据农产品零售商的声誉,信用品市场上声誉机制仍然对其有影响作用。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从权利转移的角度审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治理机制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2)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注重比较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多种组织模式,并将企业声誉机制纳入到一个包含政府、认证机构、企业、农户、消费者、媒体在内的理论框架中,因此能够得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其他文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集团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在现代企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核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