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信仰“灵魂不灭”的观念,祖先信仰观念经久不衰,祭祖已内化为百姓的日常生活。对百姓而言,坟墓是祖先的家,是离祖先最近的地方,是生者和死者的情感纽带,百姓通过祭祖来攘灾祈福求庇佑。对死者来说,“叶落归根,魂归故里”是对其莫大的安慰,坟墓是祖先的根,是沟通现世的一个窗口。祭祖发展到今天,上坟祭祀也成为当代祭祖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坟墓经受着残酷现实的考验,“平坟运动”一再上演,但坟墓并没有因为国家权力的干预而消失,反而迎来了祭祖的复兴,为何会产生这种结果,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辽宁中南部的G村,力图剖开“平坟运动”的面纱,探讨官方意志和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和博弈。G村是一个以耕作为主的传统村落,从新中国建立后,坟墓成为国家和百姓的关注焦点,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家虽对民间传统具有控制力,是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但民间传统文化面对国家意志的制约,虽偶有衰落却未曾消失。究其根本,坟墓自身生命力的强大是主要原因,国家控制力的强弱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民间传统的存在与传承,内在的生命力起决定作用。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以及对田野调查地点G村的背景介绍。第一章对祭祖的起源及其意义进行了阐释,墓地是死者和生者情感联系所在,坟墓也是家庭的一部分,生者和死者丝丝相连、唇齿相依。第二章主要讲述的是田野所在地G村的“平坟”始末,力求揭示出“平坟运动”的全貌。第三章主要描写G村近一二十年的祭祖复兴,强制性“平坟”渐渐退出百姓生活,迎来了祖先祭祀的复兴。祭祖形式愈加丰富的同时,祭祖也被合法化,清明节被写到了国家的法定假日里面。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理解和分析官方与民间信仰围绕坟墓进行的博弈。祖先信仰具有根性文化的特征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原有的经济基础消失,或不具有现实功能,但其精神意义大过于现实需要之时,祭祖文化不会被撼动根基,坟墓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