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幸福对于国家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建国后政府出于战略考虑,提出优先发展工业,并采取“工农剪刀差”等方式用农业剩余补贴工业,扶持工业发展,结果使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趋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扩大趋势。1978年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210元。到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917元,两者的差距扩大到16648元。改革开放34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扩大了约79.3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1.3,世界上城乡收入比大于2.0的仅有两个国家。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自1978年以来基本维持在2.46—3.15之间。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易导致农村居民心理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迫在眉睫。学界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工农剪刀差说、城乡户籍制度说、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说等理论。这些理论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现象存在的原因,不过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政策形成过程中农民利益集团的缺位,农民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文章首先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大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并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其次,文章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相关主体以及三者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城乡利益集团实力不均衡导致政府制定出城市偏向政策,进而产生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比如工农剪刀差、城乡户籍等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农民利益集团的缺位,城市利益集团在参与制度设计时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导致国家在利益分配时向城市倾斜,并把这种情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维持到今天,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愈发严峻;第三,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利益集团实力不均衡而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向城市倾斜制形成城市偏向政策而引致的,所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要从纠正城市偏向政策和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着手,因此,本文从进行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和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两个维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