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右文政策、尚学风气及雕版印刷的普及促进文学创作的繁盛。人各有集,集各有序,诗文集的编刻使集序文写作有了长足发展。总体而言,集序的价值有四:首先是文学批评价值。评价作家、作品总是要将其放入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考索、定位,集序体现了撰序者的文学史观念;针对作家、作品及当时文坛风尚,撰序者又会提出一些命题、论断,创设文学范畴,从而丰富时代的文学思想;撰序者结合评价对象及自身创作往往会提出具有实践理性价值的创作方法来指导后学,引领文坛风向。其次是文献价值,集序是考察诗文集版本源流的重要资料。诗文集的编刻者、时间、地点及编纂体例都要从序跋中找寻。集序为目录学家撰写书籍解题提供便利,不必翻检史传即可考见作者生平、学术渊源、文集版本流变,毋需通览全书而知作品旨要。再次是传播价值,求序作序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传播。一部诗文集的历代序跋就是该集的编纂、刊刻、流布、收藏史,也是作品的传播、接受史。序跋中的评判话语成为一种“前理解”、“期待视野”,影响着作品的传播及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序跋的累积过程,也是读者审美经验不断丰富或变异的过程。最后是文体价值,宋代集序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前代,而且文体特征上也有了变化。有才情的作家往往善于“破体”为文,不甘于因循固有的程序,集序的形象性、可读性明显增强。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推源溯流考察序体文起源及文体演进,在与赠序、墓志对比中把握宋代集序文体特征。书序源于汉代,魏晋时期由于诗文别集、总集的编纂,集序写作日渐增多,文体意识萌芽,给予序文重要地位的是以文体分类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唐代权德舆、刘禹锡撰写集序数量较多,集序文体定型与呈现模式化写作。宋人面临着对唐代已定型的写作模式的突破。其突破途径有:一是借鉴相近文体的写法,如与赠序的文体相参;二是功能的拓展,由序书到传人,功能近于墓志;三是题材多样化与写法的多元化。第二章探讨集序的传播价值,从求序者的传播期待、撰序者的传播策略及求序、撰序对文人群体形成三个层面分析。大致而言,集主求序,期待作序者对其文学才能的印可;后嗣问序,则希望达到作序者对已保存传承家族文学文献行为的赞许;地方官问序,是将刊刻乡邦文献作为一种功业邀人褒扬。因而求序的对象首先选择有话语权者,如馆阁词臣和宰辅。其次考虑亲疏关系与地缘关系。最后,向多人求序,以获得期待的评价。撰序者更注重书写集主的生平大节、情趣操守等非文本因素,或者抛开作品表自家的文学观念。除文坛名家、大家外,较少对文本作细致的解读或作切实的价值评判。集序对传播的效应有三:对一般作家而言,求得显赫人物的序引,可有效提升文坛地位,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集序对作品的评判,尤其是“第一读者”的评判,成为作品的“价值预设”、后世读者阅读作品的“前理解”。求序作序本身就是人际传播,集主与撰序者的关系,反映北南宋文人群体特征的变化。第三、第四章讨论集序的文学批评价值。集序是文学理论的富矿,其蕴藏丰富叹为观止。宋人好言“三代”,“三代论”着眼于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及对文学观的影响,其影响有三:一是泛文学观,二是创作主体的淑世情怀和文化自信,三是创作动机、过程中的无意为文、不得已而作。“三变说”、“斯文大节二”主要分析宋人的文学史观:一是宋人对沈约“三变说”文学史叙述基本模式的阐释与丰富,由鸟瞰一代文学到探寻艺术创作内在规律;二是由“昆体盛而古道衰”、“洛学兴而文字坏”两大论断出发,分析宋代文学核心问题“文道关系”的辩诘及文学史阐释意义。“诗能穷人”与“穷而后工”是古代文学批评两个重要命题。宋人对“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两个命题的解读体现了“穷”由文人个体遭遇扩大为普遍命运,由文学创作的外部条件深化为具有悲剧意蕴的文学思想,由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到关注文学作品对个体生命的意义。这两个命题选择性解读及“合理化”过程,是一个对文人身份属性、价值使命和文学本质、创作规律不断探求的过程。杨万里“乐而有诗”说的诗学价值体现在对“诗能穷人”、“穷而后工”说的超越上。一是诗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即将诗人从政治、道德的秩序中疏离而将诗人作为独立的价值存在,即诗人作为“诗人”而存在。二是对诗歌审美价值的肯定,对政治家刺美观和理学家以理节情观的超越,乐道与缘情兼综会通,重视诗歌审美愉悦功能。三是诗歌创作上讲求思逸辞泰,由晚唐“苦吟”、“苦思”转为幽默风趣、灵光智慧,由发忧愤之情变为愉悦性情的快意兴发。左纬、杨万里、刘辰翁对诗趣说理论、实践的贡献就在于揭示宋代诗歌美学的异动——俗化倾向,即放弃对诗歌深刻意旨和技法的追求,走向“文以自娱”自我表达。俗趣、俚趣说改变了诗歌的美学品质。第五章宋代集序与文献目录,主要考察宋代诗文编刻情况及北南宋诗文集编刻之异。北宋人诗文集刊刻较为审慎,集主或亲友编集后,大都藏于家,较少主动求刻。北宋诗人集刊刻以坊刻为主,南宋坊刻、官刻、家刻并行。以版本质量言,官刻、家刻胜于坊刻,所以现存宋人别集多为此类或祖于此。以数量言,坊刻远多于前者。通过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征引迻录宋人集序考索,探究集序对目录书撰写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