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及水污染问题。本文以天津市蓟州区某小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其规划方案,在透水铺装物理实验基础上,建立SWMM模型,模拟不同降雨事件中7种规划方案的径流控制效果,分析在一定区域内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代替雨水管网的可行性以及单独布设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区和组合LID方案对径流的控制作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研究设计透水铺装物理实验,包括积水入渗实验和降雨径流实验,分析其入渗特性及径流特性。3组积水入渗实验结果表明,植草砖(基层)处理的入渗过程用Horton公式拟合效果较好,R~2平均值为0.7572;透水砖(基层)处理不宜使用Horton公式进行拟合。(2)降雨径流实验中,各铺装对径流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植草砖(排水管)>植草砖>透水砖>普通方砖,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铺装产流时刻提前,产流量增大,径流削减效果减弱。植草砖(排水管)的控制效果最优,表明透水铺装作为典型的LID措施对降雨径流有显著的削减作用,但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大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3)根据研究区域规划图纸,参考模型手册及文献资料,并结合物理实验结果,建立研究区域SWMM模型。无LID措施时,其综合径流系数较大,且在城市径流系数经验值范围内。将模型中的透水部分替换为透水铺装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在5.27%~5.39%之间。(4)在已建立的SWMM模型中添加不同的LID措施,模拟分析组合LID方案及单一措施的雨洪控制效果。结果表明LID措施能够削减径流总量、洪峰流量、积水量,延迟峰现时间,且控制效果在短历时、低重现期降雨时更为显著。组合LID方案的控制效果最优,通过植草沟等完成汇流是可行的,并且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透水铺装和生物滞留区对洪峰流量的削减效果较好;植草沟单独铺设时,雨洪控制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