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从屈原呵壁问天到后世文人画和题画诗的勃兴,图像与文学一直以来都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楚辞图”是画师对《楚辞》文本的图像化,暗含着画师的接受和阐释。把文本和图像相互观照,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探索楚辞文图之间鲜为人所发现的亮丽风景。明清“楚辞图”的繁盛,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丰富的图像内容不仅暗示了画师对《楚辞》文本的解读,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心理渴望。绪论界定了“楚辞图”的定义,对学界研究现状作了细致的概括,同时评述了明清“楚辞图”的学术价值。第一章,屈原的绘画形象研究。通过绘画中屈原形象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明清绘画中的屈原呈现出庄重平和、孤高耿介、枯槁憔悴三种形象,而贯穿这三种艺术形象的恰恰是屈原自身所具有的双重精神——忠贞爱国与不屈抗争。绘画中的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偏重于一端。这种形象的变迁不仅和画师的个人意趣有着紧密关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九歌》图研究。《九歌》文本的特质和后世对屈原作品的接受态度推动着《九歌》成为画师笔下的经典母题。《九歌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画师不完全局限于注家的注解,其中透露出可贵的个人思考。画师以图像的形式模仿《九歌》文本,这种模仿表现在绘画意象的营造和“骚”情的一致上。第三章,萧云从《天问图》研究。萧云从的《天问图》创作于动荡的晚明时期,用力深密。在图像时代的偏好与反对空疏之风、道德沦丧的思潮影响下,《天问图》呈现出爱好奇异之趣的艺术风格以及义存规谏的思想倾向。从《天问图》的自注来看,萧云从并不是以序中所说的《楚辞集注》作参考,而是以《楚辞章句》和《天对》为标准。第四章,门应兆《钦定补绘离骚图》研究。《钦定补绘离骚图》是目前最完备的《楚辞》图绘本。它运用多种展现方式对《楚辞》诗歌内容进行摹绘,记录了画师对诗的阐释过程。画师过分忠实地还原诗歌文本,出现了诗歌内涵的消解。《钦定补绘离骚图》在编绘体例上有因袭萧云从《离骚图》的痕迹。由于创作背景不同,两书创作的目的、展现的现实风貌及表达的情感也大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