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订“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丰富和完善中医儿科标准化工作,推动中医儿科标准化研究,推动脑性瘫痪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向国内外医学界推广和应用。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制订“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 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相关文献。古代文献:主要检索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全面搜集古代文献关于脑性瘫痪相似的论述。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现代文献,参照 Cochrane手册提供的评价文献质量的指标,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校对。进而寻找规律,分类和整理纳入文献,建立 EXCEL数据库,对各项指标进行频数统计学分析,完成综述文献的书写,并指导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的制定。 专家问卷调查: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诊断、证候分类、辨证要点、分证治法及选方、常用中成药、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穴位封闭、中药熏蒸(熏洗)及预防和护理部分。以信函及电子文档形式向全国范围内遴选的 36位专家发送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筛选出纳入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即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将第二轮问卷寄送给回复第一轮问卷的专家,并再次统计分析回收的问卷。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及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形成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指南的雏形)。将第三轮问卷寄给专家,此轮专家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回收专家意见并汇总、修改,形成“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初稿。 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初稿,请专家们发表修改意见,并审定“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 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会,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 明确了脑性瘫痪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硬”、“五软”范畴;确定了脑性瘫痪的定义;临床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肌肉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常伴有体格发育迟缓,语言、智力落后,听力、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明确了其诊断条件;中医辨证分为肝肾亏损证、心脾两虚证、痰瘀阻滞证、脾虚肝亢证、脾肾虚弱证;中医辨证治疗以补为大法,以促进患儿运动发育,纠正并预防异常姿势,减轻其残损程度,提高其适应环境、参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提出了以推拿、头皮针、体针、穴位注射、中药洗浴及熏蒸为主的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案。 结论:“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文献研究是基础,通过全面系统地汇集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并进行整理、统计学分析得出评价体系各项软指标。专家调查问卷是关键,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全面汇总分析各轮专家意见,三轮问卷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随后通过专家论证会,专家达成共识,最终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是制定规范诊疗指南的科学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中医标准化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