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逐渐向城市化趋近,呈现出新的面貌,因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从而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竹子作为亚洲特有的植物资源,它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人竹共生体系所形成的竹文化也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在园林景观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园林景观意境的一种营造方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竹文化,不仅能丰富景观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整体景观效果,而且也能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营造乡村竹文化景观,旨在体现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征。我国针对竹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乡村景观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文以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从竹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宜宾市翠屏区胡坝村作为研究区,探究竹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制定严谨有效、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法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胡坝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胡坝村景观现状问题进行归纳,并将其作为后期规划设计的指导性依据,打造出具有竹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通过相关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成果:(1)胡坝村景观格局分析本文从景观指数法角度出发,通过Arc GIS分析和Fragstats计算,得出胡坝村景观格局现状斑块类型主要分为道路、居住地、农田、竹林、水域、林地、草地和裸地8种。从类型水平看,斑块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竹林(2.167km~2)>农田(1.28km~2)>林地(0.804km~2)>居住地(0.407km~2)>裸地(0.356km~2)>草地(0.321km~2)>道路(0.128km~2)>水域(0.127km~2);8个斑块类型分维数值分别是:水域(1.4594)、林地(1.4356)、农田(1.4224)、裸地(1.3923)、草地(1.3509)、竹林(1.3377)、道路(1.3063)、居住地(1.2862);从景观水平看,景观聚集度为83.951,破碎化指数为0.01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911,Shannon均匀性指数为0.9189,蔓延度指数为39.0875,优势度指数为0.0811。结合景观指数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农田和竹林为基质景观;整体景观均匀度较高,缺乏优势斑块;土地利用不太合理,斑块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未形成良好的连接性。(2)胡坝村实地问卷调查分析本文从问卷调查法角度出发,通过实地发放问卷,从景观现状满意度、竹类植物现状问题、竹文化景观规划意向、如何提高竹文化等几方面进行调查,充分了解使用者对胡坝村景观现状的满意度及后期景观规划的意向。经调查可知72%使用者认为竹文化可以代表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且有61%的使用者认为在景观规划中体现竹文化很有必要;分别有38%和33%的使用者认为当前竹类植物现状问题在于配置单一和缺少文化内涵;针对如何提高竹文化,有34%的使用者建议增加景观节点,其次有23%的使用者建议丰富符号载体。(3)胡坝村竹文化景观规划方案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结合场地需要的功能,同时渗透竹文化,完成胡坝村“竹村”景观规划方案。在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重要景观节点规划及专项设施规划。依据胡坝村景观格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独特的空间格局特点,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标准景观生态格局,在景观上形成“一带、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带”指的是:串联胡坝村整体的竹景观带;“五区”为划分成不同性质的超大型斑块,即水体景观斑块(风景游览区)、人工院落景观斑块(文创体验区)、山体景观斑块(健康运动区)、农田景观斑块(大地艺术观赏区)及竹林景观斑块(竹林康养区);“多点”为超大斑块内部镶嵌的多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即为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包括康养步道、竹林花海、大地田园等。最后通过植物配置、照明系统、水系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完成了胡坝村的整体景观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