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客观性浅析——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的客观性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客观性在科学哲学中是一个核心论题,也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准则,它对于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现代科学的飞速前进,科学理论的可错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引起学者们对过去深信不疑的科学客观性进行新的思考,甚至产生质疑。本文在认识客观性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排除这种疑虑,并以坚定的态度捍卫科学客观性。  本文认为针对科学客观性的主要问题有:(1)客观性的内涵极其复杂,学者之间各执其词,究竟该如何理解科学客观性?(2)客观性作为评判人所创造的科学理论的准则,是否也带有主观成分?如何看待这种人的主观性?(3)客观性与主体间一致性的关系问题也是饱受争议,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4)如何来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因为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研究重点倾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表明科学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否定科学的客观性,要不懈追求客观性。并且结合前人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来阐述科学客观性的内涵,明确指出客观性的内涵“独立于主体”并不意味要抛弃主体,而是要求所有主体意见一致。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首先,通过论证说明科学客观性是包含有主观性的,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消除这种主观性,只要尽力减少主观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可。之后,对于主体间性概念的含义、历史发展过程做出详细的介绍,最后通过逻辑分析得到结论:在目前,可以把主体间性看作科学客观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科学客观性正是建立在主体间一致的基础上。  第三部分,简要论述了科学客观性的规定性和理论意义。从主体的科学背景和科学精神、主体数量、客观性的时效性和语境等方面来规范科学客观性。强调科学客观性的意义在于保障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更在于确保科学理论的可用性,使科学理论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文明提供实际的价值。
其他文献
日本的近代文明始源于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富国强兵"以"与万国对峙",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府效仿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历
信息概念是整个信息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信息概念对于突显信息在信息时代中的价值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小见大,以信息科学领
罗素是20世纪的哲学巨匠,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素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罗素一生寻求简单性、确定性的知识,在方法论上信奉奥卡姆剃刀原则,希望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创者,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一方面,他注重弘扬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他不排斥西方先进的文化,主张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