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在对择期行冠脉介入术(PCI)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涉及的相关机制。第一部分:探讨RIPC对择期行PCI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观察指标为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4aMI);第二部分:探讨RIPC对择期行PCI术单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心肌微循环及NO,ET-1,NO/ET-1的影响作用,结合两部分探讨RIPC对冠脉微循环的“扩血管效应”,及对围手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部行择期冠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RIPC组66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药物等),两组患者术前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所有患者术后2h内行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抽肘部静脉血测定高敏肌钙蛋白(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另外从RIPC组66例患者当中随机选择单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6例,给予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基线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0,RIPC干预措施后的IMR1,血管最大扩张状态下的IMR2,及抽取26例RIPC干预前后10min内主动脉窦血,测量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NO/ET-1的值。其中RIPC干预措施:手术穿刺对侧上肢/下肢缺血预处理,应用血压计袖带充气5min/放气5min(缺血/复流),5个循环,共计25分钟。结果:第一部分:1.远程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与对照组在基础资料如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吸烟史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既往病史如T2DM、HBP、高血酯、心绞痛发作史、陈旧性心梗病史及既往冠脉介入术史和既往冠脉搭桥术史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基础实验室检查如ALT、Scr、e-GFR糖化血红蛋白、LDL-C、BNP、LVEF、LV(d)、红细胞和血小板方面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以及两组在基础冠心病抗血小板用药合并其他系统用药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IPC组及对照组在PCI术中球囊扩张总时间/压力/次数、药物支架植入个数长度和直径、冠脉血管病变部位及血管病变相关的的ACC/AHA分型情况,在这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2.RIPC组与对照组在PCI术前的hs-cTnI,CK-MB,hs-CRP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RIPC组在PCI术后24小时hs-cTnI的值小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33),RIPC组在PCI术后24小时hs-CRP的值小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3),RIPC组在PCI术后24小时CK-MB的值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8),两者手术时间有显著想差异(P=0.000)。3.远程缺血预处理组及对照组在4aMI发生率,ST段改变,室性心律失常这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其中围手术期间胸痛发生事件RIPC组较对照组低(13 VS 24,P=0.042),术后TIMI血流及术后院外随访MACE事件,包括死亡,再发ACS,再次血运重建,心衰及再次入院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以上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第二部分:1.入组的26例患者中,测得FFR:0.74(0.69,0.79),IMR0 U:84.05(78.10,90.24),IMR1 U:61.67(56.48,68.30),IMR2 U:18.0(15.74,20.26),其中IMR2小于25 U有23例(88.5%);在25-30U灰区的有2例(11.54%);大于30U,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有1例(7.7%)。2.在进行RIPC前测得NO的基础值63.28±9.27umol/l,RIPC后10min内测得为63.82±9.34,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101);进行RIPC后ET-1的值低于干预之前的基础值且有统计学差异(116.87±11.6 VS 114.56±9.34,P=0.006),进行RIPC后NO/ET-1的比值低于干预之前的基础比值且有统计学差异(0.54±0.1VS0.56±0.1,P=0.003)。结论:1.行择期PCI的部分冠心病患者会出现术后心肌损伤及发生4aMI。2.RIPC可以减轻择期PCI患者的心肌损伤及,减轻炎症反应,未减少4aMI发生率。3.RIPC能够平衡择期PCI患者的NO/ET-1比值,改善心肌微循环,有微弱的“扩血管”效应。4.RIPC降低了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胸痛事件的发生,未减少随访中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5.择期PCI术中给予RIPC干预措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