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起开始逐步实施扩大招生的政策,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模式”转向“大众模式”,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从1997年起,国家彻底结束了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统一分配,就业政策由“国家分配”转变为学生和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市场成为就业的平台与导向。由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经济增长却未能满足就业岗位增长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明显的学生就业难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无法完全通过正式的途径或制度来实现充分就业,这就为社会资本,或者说家庭社会资本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提供了运作空间。由此,本文将家庭社会资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实际的调研数据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从而揭示出家庭社会资本影响高校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就业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调查数据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为了更好地研究家庭社会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意向问题的影响,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主要在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内进行,最终获取718份有效样本;深入访谈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主要发现:第一,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他们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就业困难原因问题分析上多“自审”,对就业前景有信心但也有一定的压力,希望能得到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具体指导;很多学生开始关注家庭社会资本在其求职过程中的作用。第二,高校学生拥有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就业认知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社会资本拥有量越多,家庭经济基础越好,社会网络支持力度越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就越积极,越乐观,也更重视自身价值和兴趣的体现。第三,以研究涉及的上海市6所高校为例,多数高校学生倾向于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的外资企业或私企工作,初次就业月薪期望在5000元以上;性别对学生的就业单位选择和初次就业月薪期望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生源地对学生的就业地区期望和月薪期望影响较大,上海籍学生较非上海籍学生更倾向到国外就业,非上海海籍学生较上海籍学生月薪期望值更高;学历对就业单位、地区期望和月薪期望均有显著影响,本科生更倾向于外企或私企,研究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研究生较本科生愿意去内地或中、西部就业的比例更高。第四,高校学生的拥有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学生就业期望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社会资本越丰富,家庭经济基础越好,社会网络支持力度越大,学生更愿意去发达的地区,从事薪酬较高,福利较好,符合自身兴趣或发展需求的工作。在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层面,建立公正有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学校层面,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学生个人层面,合理开发及积累自身有效的人力资本资源,合理利用公共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