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工人形象建构和传播研究(1950-1955)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1950年至1955年建国初期的《人民画报》,分析其如何通过相关摄影图片和文字内容,建构和传播新中国工人的形象。探索建国初期作为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其官方新闻摄影和报道的相关观念及美学源流,试图剖析其背后的建构理念和蕴含的传播学原理。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人民画报》建构了什么样的工人形象,该形象生产建构机制是什么,构建形象如何起到社会示范作用。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宏观数据和具体的案例分析梳理了 1950年至1955年总共66期中有关工人形象的497篇报道和相关摄影图片,以工人作为活动主体的逻辑,按内容划分出三大议题:工人的生活,国内建设和爱国生产运动。其中,国内建设部分还细分出一个专门议题——工人与技术革新。笔者通过对工人形象有关摄影作品的历史语境、构图之比例、画面气氛、选材特点、照片所配的文字说明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五十年代的工人形象特征是主体性和现代性的交织:对内,通过工人阶级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履行自身作为国家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对外通过参与爱国生产运动等方式实现民族主义的书写,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技术革新相关议题的展开,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得以实现的主力,更是整个民族对现代技术渴望的载体;工人生活的呈现,体现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与过去被奴役的情况的鲜明对比,具有主体性;同时其生活方式的革新性和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特有的状态又具有现代性。第二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人民画报》工人形象的建构理念,从《摄影业务》作为初步窥探的切入口。通过分析,笔者将其建构理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苏联新闻理念为报道遵循的基础;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为指导;以中国五十年代初的政治氛围为语境。此外,本节还通过部分作品的对比,来展现以上原则在对工人的形象报道中的体现。第三部分,探讨了作为“榜样”的工人形象神话,如何在社会中起到示范的作用。《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的摄影图片和文字,成为一种充满意义的言说方式的载体,一种“神话”。它由经年累月的精心加工过的材料堆叠铸就,预先设定了一种广泛传播并在随后深入扎根的能指意识。通过工人形象的塑造,将工人阶级被期望拥有的自我认知,工作状态,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等,逐渐通过树立典型和大众传播,转变为一种普遍存在。通过以下方式在社会中起到示范作用:首先,关于工人形象的“神话”所强调的能指意识,已经广泛存在,互为支撑,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神话系统,构成了社会共通意义;其次,《人民画报》通过工人形象的呈现,为工人阶级建构出可以共享的文化身份,工人因此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第三,《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掀起的传播仪式,建构并维系了一个有秩序和意义的文化世界,支配并容纳着整个工人阶级由此衍生和循环的行为活动;第四,《人民画报》具有强势的传播方式,以其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的受众,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视觉媒体。第四部分,对《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建构和生产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作为国家唯一权威画刊的《人民画报》,五十年代初期的工人形象呈现,作为历史成为了挥之不去也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的宝贵遗产,之后的国家政权和其他时代的工人阶级都从中吸取资源,并作为各自历史叙事与代群记忆的重要思想贮存宝库。
其他文献
从离子束溅射的微观力效应出发,介绍了离子束去除加工的原理,分析了影响加工效率的因素,并对加工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性,分别建立了敏感基线,并检测了141株大田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异稻瘟净的抗药性水平;采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重视,其中油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油漆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若不加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抽象、操作复杂,采用传统的实验授课方法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相关内容,实现深度学习.笔者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对实验课堂进行翻转,实
针对具有混合冲压工艺特征工件的级进模工步排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冲压工艺规则分类表达准则, 并开发了基于该表达方案的级进模工步排样算法.与建立在其他商用CAD系统之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定位为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每届大赛的举办都会对职业院校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应